邓正来 (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首发《南方都市报》]
一年一度的硕士生报考又开始了。哪些大学的学生是考研的主力呢?《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篇报道说,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名校的研究生大多来源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特别是以前从师专改制的基层师范学院。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学生考研特别厉害?原来,不少地方性大学像高中一样,将考研录取率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中心指标,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应试的路子设计,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按照考取的学校的档次,可以得到学校1000-5000元的奖励。记者由此感叹:高校变考研基地,本科教育重蹈高考覆辙!
针对上述情形,许纪霖专门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题为《考研为何重蹈高考覆辙》一文。此文一经发表,便在世纪沙龙等网站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而为了回应争论中的批评观点,许纪霖又在网上发表了《等级社会是如何再生产的:再论考研变高考》一文。
关于这场争论,我个人认为,许纪霖所要讨论的显然不是“如何评价地方院校出身的学生”这样的问题,而毋宁是这样一个问题:在“考研变高考、地方高校变考研基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大多数学生为什么在接受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以后都变成了考研机器?而这种现象又是由什么生产机制导致的?
许纪霖借用阎云祥的研究指出:第一,在一个同质化的等级社会,需要一个大家认可的、具有形式合理性的筛选制度,以保证在这个社会里面社会精英有机会往上流动。这一建制化的设置,在今天就是以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乃至各类升等考试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应试教育网络。许纪霖认为,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学历的过分且片面的强调,而同时我们又只有这样一个筛选机制。这是在一个等级社会中,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为了等级社会的制度性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的自我创新。
第二,在中国,受教育成了改变一个人地位的惟一途径。现今中国的社会已经日益变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不成功的人或在底层生活的人正在丧失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惟有想办法挤进上层。而成为都市人,又是进入上层的第一步。于是,底层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踏上考研一条路。”
第三,许纪霖进而认为,假如不改变应试教育,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博士,迟早会被应试的沙漠完全吞噬,然而,倒过来说,只要等级社会一天不改变,在社会公平的压力之下,应试又有其形式合理的存在理由,并成为支配和继续再生产社会等级关系的强大杠杆。实际上,许纪霖所真正反对的乃是把“改变命运”这样的非学术因素强加到研究生教育上来,因为它所依凭的应试制度会摧残人才、摧残中国人的智慧,并将进一步拉大中国与世界在知识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我认为,许纪霖侧重学术发展而对应试教育所做的制度性追究,从方向上看是比较有道理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观点却还没有能够真正探及中国高等院校的应试制度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在我看来,对中国高等院校之应试制度这种选择的认识,可能必须从下述三个角度出发加以认识,因为惟有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这种安排,正如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在一定的意义上确实是与中国当下的就业状况、即将就业的人口乃至社会的稳定联系在一切的,但是我认为,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最为根本的意义乃在于在当下的中国,它是除了政治血缘关系以外的惟一正当、合法和体面地分发“角斗场”“门票”的机制,以允许获得“门票”者进入瓜分(无贬义)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之“角斗场”。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兑现这种“门票”的路经就是众所周知的硕士、博士、甚或博士后(这居然在中国也成了学历)各种等级的学历。惟有通过那种形式平等的分数考试并争夺到各种等级的“门票”,才有可能进入到基本上等级相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角斗场”——至于在这些“角斗场”中能够瓜分到何种利益或瓜分到多少利益,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学历等级的高低在影响学生可能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少的同时,使得学历本身也转变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利益”,而这种“教育利益”的一个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投资性”的利益,而它的回报就是我在上文所说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利益。与此同时,那些掌控各种等级学历颁发权或授予权的机构或者构成这些机构的人也就成了支配这种“教育利益”的人,他们由此生出来的权力便是他们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决定谁有资格来进行这种“投资”。这种认识的有效性在于:它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学问的学生拚命忍受着那种无甚意义的“复习”也要争夺到这些“门票”,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交不起学费或交得起学费的学生仍不得不通过借债送礼而努力谋得这些“门票”;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的中国不得不在高等院校人才的选拔上确立应试制度——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主持考试者是否会“开后门”的一种担忧。另一方面,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以外的各式人等也都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谋取那些等级更高的“门票”。
其次,上文所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利益,显而易见,实是在中国当下的地区差距、层级不同等结构性因素中实现其“利益布局”的,而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各种等级的“门票”,则是以这种“利益布局”为其基础性支撑的。当然,在中国当下的地区差距、层级不同等结构性因素中,最不容我们忽视的乃是中国当下那种似乎不可逆的且日益扩大的贫富悬殊之趋势。众所周知,这些结构性因素并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因此我们也毋需简单地把某些问题归结于这些层级或等级不具有“尊严”;实际上,在贫困得连温饱都是大问题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可分,谈论“尊严”也是颇为奢侈的。
最后,我之所以要强调“利益布局”赖以为凭的中国当下的地区差距、层级不同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最为重要贫富悬殊之结构,根本的目的是要指出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这种安排并不是一种自足性的制度安排,而毋宁是中国当下政治经济安排的一种依附性的制度安排——它实际上是对中国当下政治经济安排的一种回应。
据此我认为,对于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这种安排、由此产生的各种侵损中国教育质量的措施以及在实质上践踏学生“精神生命”的做法,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安排要负责任。进一步言,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安排乃是相关政策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政策以及支配这些政策的理念做更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不同观点:没有调查就不要乱发言(blogchina网友)
我是一名地方院校的本科生,也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师范院校,我也是考研人群在一个,这个目标是我一跨进大学这张校门是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愿望。今年我大三,大学三年里;我天天坚持早上五点半起来去背单词、我天天十点回宿舍,熄灯后我还要听个半个小时的英语,三年中、我从没有逃过一节课……我就有一个目标,在大四的时候,能给自己的人生再来一次转折。我渴望成功和辉煌!我太渴望了,以至于我从一进大学就开始继续比高三更高三的日子。我的身边到处是这样的同学。
考上地方性大学不是我们的错,读师范更不是我们的错,考研更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每年都要听到师兄师姐们都在叹息,很多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初试成绩很好,在复试的时候;却往往被不公平的刷了下来,原因很简单——谁让你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师范院校。我们只能个叹息自己的命运——谁让你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师范院校。 我们也有梦想,我们更有毅力,我们学的并不比谁差。往往却因为我们是地方性师范院校却被歧视。
同在一片天空下,我们没有要求国家给我们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理解小平的“穷国办大教育”,地方性的大学师资普遍不足,是一件人所共知的事。我们默默的忍受着国家带来的不平等,默默承受着。我们尽量的利用图书馆那几本翻的破破烂烂的书、我们尽量从牙缝里省下几个钱去买各种个样的参考书专业书、我们把平时娱乐的时间都砍掉、掏血本花钱,去听几节质量高一点的远程的辅导班,我们忍受着学校那386、486、586的国产机器,去网上找那好奢侈的咨讯。
我们没有什么企求,对我们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对我们的老师,我们只要求他普通话说得标准就行了;对于我们的餐厅,能便宜点卖给我们就行了;偶尔武大、人大来几个教授博导的,学校的学术报告厅门都挤破……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前途问题,我们的招聘会是什么?在食堂拉个牌子、然后几千人去挤那个所谓的“招聘会”。每到毕业的时候,在网上看到有些重点大学的学生,说不给个四五千的底薪就不去,对于我们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奢侈!我们能给个四五百的底薪,找一个城镇中学就不错了。
对于外省的学生来说,那命运就更加悲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师范学院,谁认同你?你再有本事又怎么样,人家门都不给你开。地方性师范学院里的外省籍学生是,考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前无出路,后更无退路。唯一的一个出路,就是考研。从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像文章中所说的,实际上我是没有见到。像我们地方性师范院校,学校领导根本就不会为学生想那么多。要是省里什么评估组来了,就会动几下。现在我都几乎爱上了那些搞检查的,他们一来,学校的伙食都要高一个档次。真的要是能为我们设计考研课程等等,我们真的会给他们去烧香。我们地方性师范院校的老师没有几个是真正搞学术研究的,天天想着怎么评职称,怎么加薪水,怎么偷懒。生个病半个月不来,更有腐败得很恨的是,我们发的教材根本就不管用,从大一时候的盗版教材,到大二大三发的那老师根本就不讲的课本。为此,我们好几次都群情愤。但是那有什么用呢,书发下来,谁敢去找系主任闹呢?不过,这个里面有没有猫腻,我想是我们教育部的同志要做的工作了。
我们的课程根本就不连贯,乱七八糟学。这个大学的课本上一本,那个大学的课本上一本,毫无体系可言。我们考研,是因为我们渴望生存,渴望更好的生存。 在本科阶段,我们得不到好的教学资源,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们唯一的方式就是跳过这一级,到研究生阶段,去争取那稀缺的资源。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加有能力、更加完备的人。我想这是每个人的愿望,对未来的渴望。是我们年轻人拼掉四年人生中最美好的的时光,换来的血淋淋的回报。我们不企求什么奇迹、不企求什么施舍,我们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我们的能力与毅力,我们只希望——公平!
我们在沉默中默默的承受考研带来的各种酸甜苦辣。我们用青春来赌的明天,谁都希望有个好结果!
教授们 ,你们应该多走动走动,都去深入实践 。不要凭你们的主观意想去下定论,我们是弱势群体。也许你的一句话,我们就要付出一辈子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