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出来后一定要当老师吗?如果你还持有这个观点,那就错了。事实上,很多师范院校在研究生招生上已经取消师范与非师范的限制。
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界限
“这主要是基于增强师范院校竞争力和为考虑学生就业而进行的”,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道出了师范院校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界限的原因。
长期以来,传统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基本上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如文科就是文史教育等人文科学;理科就是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理论科学。学生毕业后留在高校中当老师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要根据市场需要自己找工作;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都要求师范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建设综合性的学科结构。
“师范院校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立贴近社会的学科专业体系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师范院校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势在必行。”房喻认为,这样的学科建设除了能不断扩大高师院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师范院校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在国家现有的12个学科门类中,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4+X”拓宽师范院校培养模式
“转型”后的师范类院校既要培养面向社会具有广泛就业能力的研究生,同时,也必然承担培养最优秀的教师人才的目标。
如何才能使二者协调发展呢?据了解,在学制严格、择业自主的美国,没有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资力量一般由综合大学的教育院系负责培养。近20年来,美国的许多州都要求师范生先接受4年大学教育,然后再接受1至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进而形成国际通行的“大学加教育学院”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提出了“4+X”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4+2”、“4+3”和“4+0”3种),学校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权利:在打下厚实的基础后,他们选择教书,或者教育研究,或者从事非师范类的行业。
选择“4+2”模式的学生在完成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之后,通过适当的筛选,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两年,可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大中城市重点中学的教学骨干和教育管理人才;选择“4+3”模式的学生在4年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考取本专业的3年制硕士研究生,成为全面自主择业的研究生;选择“4+0”模式的学生经过3年专业学习后,在第4年学习教育类课程或学习专业类课程,获得该专业学士学位。
这种宽口径培养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看来,既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增强了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后劲,又能够给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师职业教育,增强其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和教育心理是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而教育技术是全国惟一的一个博士点,培养多媒体、电子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大学年年来抢人,中学很难要得到”,钟秉林说。
在热门专业中,中文、法学、经济、外语、新闻和影视等文科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在理科中,生物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物理等基础学科最具潜力。
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愁嫁
统计数据显示,2004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就业率为98.8%,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物理专业研究生就业率几年来一直保持在100%。
从社会需求来看,师范院校的研究生一直处于“俏销”的态势,在北京的师范院校双选招聘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都亮出不限专业的条件。
从毕业生就业性质统计来看,高校、企业、公司、机关、科研设计单位、行政单位是师范院校研究生的主要去向。从各专业需求信息来看,外语、计算机、中文、数学等专业继续看好,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
有关专家分析说,师范院校研究生之所以就业情况较好,一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大量兴起,给准备当老师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二是得益于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研究生招生无师范、非师范类专业之分,显著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