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宣布今年将在社会科学学部专业全面推行硕士研究生两年制改革,这是继2004年北大在国际关系学院等部分院系推行两年制试点以来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开始试点两年制硕士,两年制模式正逐渐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学制的缩短,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个问题各改革试点高校根据自身实情,尝试制定了各种改革培养方案,以实现研究生学制缩短,质量却不下滑。
重新定位硕士培养目标
明确定位是衡量培养质量的前提。两年制硕士学制改革实质上是对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2004年,我国招收硕士研究生27.3万余人,在校硕士生人数超过65万人,研究生培养已呈规模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缺口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硕士涌向应用型岗位。在此形势下,不久前在哈工大召开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许多高校表示,缩短学制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硕士需求的调整,它一方面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
北大法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陈兴良介绍,法学硕士的两年制试点是在明确硕士阶段应该以课程而非研究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考虑到他们有本科基础,所以尝试缩短学制。而博士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以学制适时拉长。但硕士是过渡阶段,学制压缩也有助于他们明确硕士阶段的目标,让就业的学生节约时间成本,让学术型学生尽快进入博士学习阶段。
有关专家认为,鉴于我国现状,在一定时期内,硕士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长远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放在博士生教育阶段。
缩短学制是各高校为适应新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益尝试,它是各校考虑实际情况作出的灵活选择。据了解,目前多是偏应用型的社科类学部试点改革,不少学校仍在谨慎的摸索中,人大法学院一名教师表示,并不是缩短学制都是好的,即便改革后也会遇到不少新问题,需要时间仔细研究解决。
课程设置改革提上日程
伴随两年制改革实施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保证两年制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哈工大教师黄超说,三年改两年制硕士培养争议之一就在于,教学环节设计上时间相对缩短可能对硕士生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利。
针对这种顾虑,各高校在推行硕士生两年制改革时,一般坚持对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采取提高学制效能的基本方式。大多数两年制高校在压缩的同时更追求课程环节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实际上突出了学术研究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精神,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北大经济学院自2000年学制改革后,将学分由原来的50多学分压缩到40多学分,但却花费一年时间。在考察国内外各著名高校经院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套必修、选修课程,注重反映学术前沿内容,尽量打通硕博学位课。
在哈工大新的两年制课程体系中,更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拓宽和深化专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硕士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比如公共数学课由80学时“数值分析”改为“30学时现代数学基础”+“30学时数值分析”,使课程设置和内容有较好的理论深度和更宽的覆盖面,突出对基础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据悉,各高校在学制缩短的同时紧密配合课程设置改革,推进了硕士生课程教学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硕士课程教学体系。譬如,中国人民大学在设计两年制硕士课程中,专业课占1/3,通开课占20%至25%,其余均为方向课和选修课,改变了三年制学习中选修课少,学生选择余地小的缺陷。
社会实践环节不可或缺
时间缩短了,以往就已被认为薄弱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又该如何加强?
改革后,不少两年制学生抱怨时间太短,实践机会少。课程压力大,动手机会就相对减少,实践能力也难以提高。其中特别是新闻传播等对社会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的学生都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充裕的时间实习,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从目前的硕士生教育改革情况看,各试行两年制的高校正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环境,采取了各种活跃学术氛围的措施,使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同步提高。
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桂田介绍,自2000年实施两年制试点以来,学院非常重视培养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9个研究中心,都有硕士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像黄桂田自己的硕士生都参加了他所承担的教育部子课题“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并且定期举行双周讨论会,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学院设立了经济学论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加诸如“挑战杯”等各种学术交流。此外,经院还将与北大荒、吉安等地达成协议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据悉,不仅北大,目前各试行两年制的高校都在通过实验室工作设计、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许多高校还积极承办暑期学校,广邀国际学者为同学讲授前沿动向、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或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或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挑战杯”等系列活动活跃了研究生课余生活。
显然,从现阶段的教育趋势来看,硕士生两年制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