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念得真没意思,读得太失败了。” 这句话出自北京某高校四位研究生之口。在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其中的3人都在给被自己称为“老板”的导师做着与专业没有关系的项目。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张勤一提起导师,情绪就很激动:“往事不堪回首,很郁闷很压抑,我都担心自己的心理被扭曲了。”
“导师让我心寒。”张勤说,“我想对导师说,请别光让我打小工,教我点真本事。给导师打工月薪只有400元,连民工都不如。”
2003年9月入学的王克尽管学的是热门的应用技术专业,但他认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前景并不乐观。
2004年7月,王克参加了导师的一个庞大的项目。他的任务是把在全国7000多所中小学校的相关情况由文字转化成一定的格式,然后录入数据库。“7000多所啊,当时脑袋全懵了,感觉要完成任务简直是遥遥无期”。
查阅资料、扫描、校对,按格式录入,这是本科学土木工程的王克的主要工作,他称之为“体力活”。“高中水平的人就能应付下来,与专业毫无关系”。
一连3天,王克扫描了3000多页资料,眼睛花了,手也麻了。做了已经快半年的王克,完成的学校还不足200所。“每天几乎是一起床就呆在实验室,直到晚上睡觉,有时还要熬通宵。”尽管如此,王克的速度也无法快起来。但导师催得很紧,有时一周能接到他好几个电话。
按导师的要求,到今年10月,王克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200多天内,要完成从200所到7000多所的跨越,王克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觉,利用所有的时间,也很难完成。“我想至少也得完成四五千所吧。”憨厚的王克担心,“没法向‘老板’交差”。
为什么不向导师说明一下实际困难?王克苦笑了一声:“没用的,说不定还会让导师觉得你没有能力而看不起你。”
做这个项目有收获吗?王克回答:“除了熟悉这些学校的情况外,专业上一无所获。”
导师批研究生——眼高手低
研究生喜欢阿姨式导师
看完厚厚一叠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后,清华大学的李教授除了累,更头疼的就是一些论文的质量,有些论文与其说是“论文”,还不如叫“读物”。“他们很聪明,但不够刻苦,还有点急功近利、虚荣浮躁。”李教授对现在研究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每个新学年开始,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都会给新生一张书单,上面开列着100本书的书目。在他看来,这些都只是该学科的“入门读物”。但是,总有学生会和他讨价还价:“老师,是不是太多了!”
即使面对导师的压力,一些研究生也不会放在心上。某大学自动化系临近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的日子了,但指导老师却在为学生们的论文开题发愁。尽管一年前他就开始催促研究生准备开题报告,但开题前几天,学生还只有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老师,您给我选个论文题目吧!”每次面对学生的这种要求,北京一所高校的郭教授都会觉得很奇怪,“难道你们看书、实践就没有想法吗?”有导师认为,一些研究生更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
针对研究生最为不满花费大量时间帮导师“廉价打工”,导师们也有苦衷。
一位导师算了一笔账:花在学校、院系、研究所和人工费上的经费约占一个项目经费的30%,此外,还有30%给学生发奖金,剩下40%用于课题。“如果说学生是在为老师打工的话,那我们又在为谁打工呢?”
不少导师认为研究生为导师打工是极个别的情况。“有的项目确实是单纯为了经费”,某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吴子牛教授说,“但更多的是可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舒继武副教授看来,课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申请到答辩,从设计方案到小组分工,每一步既提高实践能力,又锻炼团队精神。
“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希望上来就做个大的课题。可是,科学研究总要一步一步来吧,再说研究本来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一定意义的重复也是必要的。”舒继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