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12月4日上午在广西大学的演讲中指出,类似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考研体制并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应该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昨天,记者采访了许智宏校长,他重申了自己对研究生教育的见解和认识,并介绍了北大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初步取得的成效。这是他首次通过媒体公开回应考研争议。
初试分数不是录取最终决定因素
由于历史与客观发展的原因,前些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除了比例不大的委培、定向生外基本上与高考制度一样,都采取统一考试并基本依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虽然研究生招生可能相对灵活一些,但是这个灵活性是非常有限的。在重笔试轻面试的机制之下,研究生考试的试题设计也并不科学,例如英语考查重读写、轻听说能力。
日前,有报纸刊登所谓“专家”推荐的复习考研的时间分配应是:花50%的时间在政治,30%在英语,专业课只需20%,这样才容易拿高分。“如果按此发展,中国教育就没有希望了。研究生招生的最终目的是将一部分具有研究潜力的学生招入研究生的行列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进一步的专业训练,而人才选择标准和机制一旦单一化、机械化,就容易忽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差别。”许智宏表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研究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取得一个复试的机会而已。面试时北大更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如理工科的研究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
建议水平考试一年举行几次
许智宏认为,研究生要靠研究和能力。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相对容易的水平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判定考生所具有的研究潜质。考试不是一次性的,水平考试一年可以举行几次,考生参考次数不限,可自主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来申请学校。然后导师组对报名者进行评估,考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包括考虑你从中学到大学的成绩,以及在读学校的品牌,很重要的还要看导师的推荐。
许智宏说:“要逐步扩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比例,逐步淡化笔试,从长远来看,今后应该以导师推荐和考核综合能力为主。选拔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吸收进来,考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对研究工作的敏感度和研究潜力。”他同时表示,“当然,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要做彻底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各学科的情况改进综合测评的程序、内容、方式和质量来进一步改善复试机制,继续扩大以素质考核为基础的复试在研究生选拔录取方面的比重。”
“申请—审核制”是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目标
那么,这几年北大在研究生招考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呢?2003年,北大在博士生招生中明确提出,招生必须经过初试(笔试)、提交申请资料和复试三个环节,并逐步扩大复试的权重;2004年进一步明确规定复试时间最少为30分钟,并要求复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作一个包括考生此前的学术经历、对所报领域的了解以及本人进行科研工作的计划的报告。当年,北大还提出不再全校性统一限定招生的三个环节(初试、申请资料考核、复试)所占的权重,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另一个重要动作是博士生招生不再划定刚性的录取分数线,学校研究生院只给各院系一个“参考性分数线”;2005年,外校生源占免试推荐直博生的76.8%,部分院系还要求扩大免试推荐生的比例,缩小统考生的比例;而从明年开始,北大将在留学研究生招生中正式推行“申请―审核制”。
许智宏表示,“申请―审核制”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这种方式将大学学习的成绩、入学资格水平考试、导师推荐、本人申请、面试等结合起来,而入学资格水平考试主要测试申请人适于作为研究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研究潜力。“申请―审核制度”正是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目标。
教师需彻底破除博导终身制
“博导本来就不是专门的职称,只是一个能上能下的岗位。过去的博导遴选制度是对博导意义的异化,现在我们将它归位到指导学生这一教师天职的意义上。”许智宏表示,“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不论助教、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有资格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确定论文指导教师,而且常常不止一个指导老师。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博士生导师似乎已经成为教授中的又一个层次,将一个指导学生的普通岗位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争取博导的称号也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的内耗,并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在北大2006年度的博导选聘中,7个院系把博导遴选范围扩大到副教授,4个院系更扩大到讲师。同时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即只要有博士生选你做导师,你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
有的放矢地培养各类研究型人才
“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论文方式,以及差异化的导师队伍,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许智宏表示,“北大在今后几年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学位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学术型学位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实践证明,北大这几年进行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是成功的:2004年有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研究生在北大的科研成果产出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12月4日上午在广西大学的演讲中指出,类似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考研体制并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应该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昨天,记者采访了许智宏校长,他重申了自己对研究生教育的见解和认识,并介绍了北大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初步取得的成效。这是他首次通过媒体公开回应考研争议。
初试分数不是录取最终决定因素
由于历史与客观发展的原因,前些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除了比例不大的委培、定向生外基本上与高考制度一样,都采取统一考试并基本依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虽然研究生招生可能相对灵活一些,但是这个灵活性是非常有限的。在重笔试轻面试的机制之下,研究生考试的试题设计也并不科学,例如英语考查重读写、轻听说能力。
日前,有报纸刊登所谓“专家”推荐的复习考研的时间分配应是:花50%的时间在政治,30%在英语,专业课只需20%,这样才容易拿高分。“如果按此发展,中国教育就没有希望了。研究生招生的最终目的是将一部分具有研究潜力的学生招入研究生的行列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进一步的专业训练,而人才选择标准和机制一旦单一化、机械化,就容易忽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差别。”许智宏表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研究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取得一个复试的机会而已。面试时北大更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如理工科的研究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
建议水平考试一年举行几次
许智宏认为,研究生要靠研究和能力。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相对容易的水平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判定考生所具有的研究潜质。考试不是一次性的,水平考试一年可以举行几次,考生参考次数不限,可自主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来申请学校。然后导师组对报名者进行评估,考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包括考虑你从中学到大学的成绩,以及在读学校的品牌,很重要的还要看导师的推荐。
许智宏说:“要逐步扩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比例,逐步淡化笔试,从长远来看,今后应该以导师推荐和考核综合能力为主。选拔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吸收进来,考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对研究工作的敏感度和研究潜力。”他同时表示,“当然,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要做彻底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各学科的情况改进综合测评的程序、内容、方式和质量来进一步改善复试机制,继续扩大以素质考核为基础的复试在研究生选拔录取方面的比重。”
“申请—审核制”是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目标
那么,这几年北大在研究生招考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呢?2003年,北大在博士生招生中明确提出,招生必须经过初试(笔试)、提交申请资料和复试三个环节,并逐步扩大复试的权重;2004年进一步明确规定复试时间最少为30分钟,并要求复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作一个包括考生此前的学术经历、对所报领域的了解以及本人进行科研工作的计划的报告。当年,北大还提出不再全校性统一限定招生的三个环节(初试、申请资料考核、复试)所占的权重,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另一个重要动作是博士生招生不再划定刚性的录取分数线,学校研究生院只给各院系一个“参考性分数线”;2005年,外校生源占免试推荐直博生的76.8%,部分院系还要求扩大免试推荐生的比例,缩小统考生的比例;而从明年开始,北大将在留学研究生招生中正式推行“申请―审核制”。
许智宏表示,“申请―审核制”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这种方式将大学学习的成绩、入学资格水平考试、导师推荐、本人申请、面试等结合起来,而入学资格水平考试主要测试申请人适于作为研究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研究潜力。“申请―审核制度”正是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目标。
教师需彻底破除博导终身制
“博导本来就不是专门的职称,只是一个能上能下的岗位。过去的博导遴选制度是对博导意义的异化,现在我们将它归位到指导学生这一教师天职的意义上。”许智宏表示,“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不论助教、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有资格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确定论文指导教师,而且常常不止一个指导老师。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博士生导师似乎已经成为教授中的又一个层次,将一个指导学生的普通岗位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争取博导的称号也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的内耗,并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在北大2006年度的博导选聘中,7个院系把博导遴选范围扩大到副教授,4个院系更扩大到讲师。同时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即只要有博士生选你做导师,你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
有的放矢地培养各类研究型人才
“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论文方式,以及差异化的导师队伍,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许智宏表示,“北大在今后几年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学位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学术型学位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实践证明,北大这几年进行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是成功的:2004年有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研究生在北大的科研成果产出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