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毕业生找工作的忙季,在众多研究生的简历上,工作经验一栏里总被填得满满当当的,难道他们真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丰富的课外实习?记者的疑问被招聘会上的一位清华某学院研究生一语点破:“这些工作经验就是我们的‘被剥削史’”从他苦笑的表情上,记者看到了更多的无奈。
研究生导师免费使用学生充当高级劳动力的现象久已存在,不知从何时起,“老板”的称呼已经从暗处转到了“明处”,导师们也不以为忤。有好事者曾经计算过,全国49万研究生,其中1/5处于这种状态中的话,就为这些导师老板们节省了上亿元的工资开支。如此高端劳动力零报酬的现象,恐怕在全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带研究生教授情有独钟
北京某重点高校经济学院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含副教授)人数,已经从5年前的18人,下降到5人,大部分课程由讲师承担。教授们则在“专心带研究生”。
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教授们不屑于重复基础授课,更专注于高端研究,因此疏于本科生课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据记者了解,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矛盾并不在此。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教授带研究生被安排了固定的学时,比如京城某高校,带一个硕士研究生拨给60个学时,带一个博士研究生相当于90个学时,不同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正教授的学时费为一学时40元左右,副教授一学时35元左右。
粗算下来,倘若带10个硕士研究生,一年就可以轻松多拿2.4万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高纪录是,曾经有一个导师带了30多个硕士研究生。在教授圈子里,带10个研究生是常事。
所谓的“带研究生”,里面大有学问,上课是一种带法,带着学生做项目同样是一种带法,吃饭聊天也是一种带法。聪明的教授心里自凰愕们宄肫湫列量嗫嗟乇缚紊峡危蝗绱叛芯可鱿钅浚⌒氖×Γ羌甘鲅钡难狈丫偷扔诎茁湓谑掷锪恕?/P>
教授们钟情于带研究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生都可以充做免费或低价的劳动力,本科生则不行。一来,本科生专业水平不高,项目来了很难立刻上手;二来,本科生对任何教授都没有专属关系,而研究生则不然,有自己明确的导师,在这种背景下,导师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学生的“工作”。
“揽私活儿”在教授中风行
有了手下这些低价甚至免费高效的劳动力,教授们已经开始不甘于专注自己的科研项目,他们利用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度,大肆招揽私活。
北京理工大学某机械工程领域教授私下告诉记者,学院里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私活儿,大的项目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比如为某些大型基建项目做规划,他们承接的费用比一般设计公司要低,质量又高。
教授先是充当“市场部经理”,利用各种机会在圈子内招揽项目,揽到活之后,就带领自己的弟子们钻到项目里去。
随后教授自己又身兼二职,其一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攻坚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二是“项目经理”,给自己的弟子们分派任务,使其各司其职,最终统筹全局。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允许高校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调动高校老师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兼职创业。如此一来,揽私活找到了政策依据。
相对于私活而言,科研项目则是教授们自己分内的工作。教育学者张震中指出,教授揽私活不是绝对的坏事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教授们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把握企业的需求,而不再闭门造车。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接触更加鲜活的例子,有助于全面成长。
“但不可避免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教授理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经济报酬,但这种报酬多少很难定一个标准。”
导师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据一位教授讲,自己努力申请到有国家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会有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但经费支出是很严格的,只有资料费、设备费等,而没有“人头费”,且通常要凭发票报销。导师即使想支付给学生酬劳,也没法支出。至于从企业拉来的课题,导师支配经费的权力就比较大了,付给学生多少酬劳,都由导师自己定。而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导师的课题经费中都有“人头费”,专门用于支付助理研究人员的酬劳,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记者了解到,工科院系的教授们揽私活比社会科学学科教授们要容易得多。因此,相比之下,工科研究生得到的报酬要稍微高出社科类研究生,但抱怨的声音也更大,相比于他们的付出来说,这些所谓的“高薪”简直不值一提。其中也不乏收入比较高的研究生,按照他们的话说,这得益于“老板比较仁慈,项目也比较肥。”
“受剥削”是无奈的学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二的一名研究生对记者抱怨,辛辛苦苦忙了一个夏天,项目做完,老板(指他的导师)拿了几万块钱,却只分给他们几个学生每人1000多块钱,气愤之余,也表示无能为力,“决不能和导师撕破脸呀,不然,我就毕不了业了。”
他的话具有相当典型的代表性,能否顺利毕业,全凭导师一个人说了算。毕业论文不让通过的还比较少见,对学生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否拿到高分,包括平时成绩也是如此,而这完全取决于教授本人。
这还不算,教授们还有一招杀手锏,因为他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圈子内的企业也比较熟悉,学生要想毕业之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还得依靠导师的推荐。有了这些牵制,学生们自然敢怒不敢言了。
慑于导师们的强势地位,研究生们终究没有足够的勇气。而且他们认为,虽然受些“剥削”,但总比死读书要强些,也就都安于现状了。
商报链接
女硕士状告学院未尽培养职责 索要已交学费
今年上半年一位刚毕业的女硕士生,将南京艺术学院告到鼓楼区法院,请求法院支持她索回所缴学费。这位学生说,在读书期间,未得到导师任何学术上的指点。导师所做的仅是对她的作业、论文等改改错别字,其他方面从没过问过,根本就没尽到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她认为,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获取知识。她本人由于学校对其培养没尽到责任,致使其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所获取的知识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更没有达到真正的研究生水平。因此,刘芳以学校没有尽到培养责任——“违约”为由,将南艺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该校退还她已交的学费2.4万元及相应利息。
事件观察
教育消费也需防“注水”
研究生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消费。从这层意义上讲,大学生就是“消费者”,教授是出售知识文化的“商人”,教授必须对“上帝”诚信,不能“缩水”。但是谁能确保兼职的“老板”教授们丝毫不影响他的教学质量?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本职工作是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学生,但当面对市场的金钱诱惑,老师是否可以安心上课呢?
在“教育产业化”日渐兴旺的时候,其真正的意义也日渐被曲解。“教授公司”大行其道,更多的是隐性公司,并没有到工商局注册,这样一来,不仅低调不张扬,而且避掉了大量的税款,养肥了一大批“老板”。
这样的“老板”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教授成为“老板”本不是中国的独创,在发达国家久已有之,它甚至是推动科研产业化和维护教授独立性的重要制度。但在国内,教授老板们已然变了味儿,脱离科研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