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学生就业高峰来临,与此同时,研究生改制后,三年制、两年制毕业生首次同时毕业,研究生们也开始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日前,在中山大学举办的一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220家单位提供4000多个职位。
招聘会用人单位以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和本科、高职院校为主,吸引了来自广东省及外省高校的1万多名2007届研究生毕业生赶场应聘,高校、医院、银行和科研企业或机构成为毕业生竞聘对象。
在日前举行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陆明应聘华南理工大学遇到了尴尬事。递上简历时,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负责招聘的一位老师翻阅了简历之后,对她说“你本科是阜阳师范学院的,不是‘211工程’重点高校,有点遗憾!”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老师向记者表示,“如果应聘者最高学历条件相近,我们会优先考虑选择本科为‘211工程’重点院校的学生。”
采访中,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些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类似遭遇。据了解,多数高校及少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时,或明或暗地追查“本科出身”已是普遍现象。普通院校本科出身的名校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在许多用人单位眼里连人带文凭都会一起大打折扣。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小颜本科毕业于韩山师范学院,她说,“从以前看你最高学历是否出身名校,发展到现在不但要看最高学历,还要追查‘本科出身’,这简直就是就业歧视!”她认为,“一流的学校也有不好的人才,普通高校也能出好学生。用人单位完全没必要拘泥于‘本科出身’,关键是看毕业生的能力。”
据了解,在研究生越来越多的今天,用人单位招聘时追问名校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本科出身”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否涉及“就业歧视”呢?此外,有关专家说,如果说企业招聘博士或硕士时追查“本科出身”是过于苛刻的话,高校在招聘时也这样做就颇具一点“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讽刺意味,因为高校对教育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是最清楚不过的。
企业用人“经验谈” 重点院校本科生实力更强
一位外企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前几年,我们也招聘过一些名校研究生,但试用以后,感觉普通院校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和名校的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多3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弥补这些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比如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我们并不是‘歧视’他们,但从实际情况看,本科4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尤为重要。”
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历年的用人经验表明,与本科是非重点院校的名校硕博研究生相比,本科来自‘211工程’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无论是其知识结构还是后期的发展潜力,都要好很多。”该负责人补充说,“我们招聘老师,注重应聘者的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其中,重点通过以下几项指标考核其学术水平:一是应聘者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二是在校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项目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三是在校的学习成绩。”
对此,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袁兆亿教授认为,目前人才评价体系单一,而短短的招聘期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的衡量,因此,用人单位只能简单化地以一些外在指标来代替实际能力的测试。
但招聘是否非得要追问“本科出身”则要视乎岗位性质。如尖端科学领域的研究或教学工作对本科学校及专业背景和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高些,而通用的管理或市场营销工作则可不必追问“出身”。“作为研究生而言,应聘时关键是能拿出证明自己的实际东西来,如发表过的论文、所做项目的成果等”。
研究生教育受质疑 招聘看“出身”也是无奈之举
华南理工大学负责招聘的该位老师表示,“现在高分低能的研究生太多了,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考上名校研究生不排除靠的是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考察应聘研究生的‘本科出身’也是无奈之举”。
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郑惠忠认为,用人单位崇拜文凭又不信任文凭的矛盾心理,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信任危机。因为职位供不应求,而研究生供应量逐渐增加时,用人单位开始拥有充分的甄选鉴别余地,这时重视“本科出身”没有错,但在招聘时一味追求“根红苗正”,这未免失之偏颇。
省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指出,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为什么会抬高门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有很大关系。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袁兆亿教授指出,由于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招生扩招后,无论是师资还是实验设施短期内无法跟上。以前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研究生,现在一些导师动不动就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加上还有本科教学任务,他哪有那么多精力来辅导自己的研究生。此外,不排除一些本科生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现实,读研究生是“镀金”之举。“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与企业对研究生需求,这两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是一两年内能解决的,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定位与招考手段都有待改善。”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指出,当前存在一些被社会称为“考研专业户”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拿考研通过率来吸引学生报读他们的本科。除了基础学科知识的培养之外,这类高校专攻考研,对学生的训练不是按照应有的知识结构来要求。”
他还指出,目前一些笔试成绩很高、最终却落选的考生认为那是高校招生不公平,“这是对研究生教育的畸形理解。在研究生招生的多元考核体系没健全的情况下,研究生录取不能光看初试成绩。普通高校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但知名高校怎么样才能选拔到高素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行列呢?”
徐俊忠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的多元考核体系,按学术研究要求来培养学生,才能降低高分低能的研究生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