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武岩生;实习生:闫东坡)
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报名58047人,各报考点报名人数比去年下降2.9%(全国下降6%),其中非应届考生考研人数比去年下降14.3%。已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考研人数,今年首次出现下降,这也是近年来考生人数首次下降的一年。
专家认为,在这种下降背后,是大学毕业生对待考研更趋于理性,对于薪金要求、心理定位、行业选择等逐渐回归合理的情态反应,是就业意愿的逐渐高涨。
-现实:考研热乍现拐点
华侨大学河北籍大四学生小王现在新浪实习。今年10月份,学校打来电话说,因为他的本科期间成绩优秀,可以保送他上本校的研究生。按说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机会,而小王却婉言谢绝了学校的好意,选择继续实习找工作。
“我就没考虑过要读研究生,我早就算过这笔账了。虽然是公费读研,自己不用花多少钱,但耽误的这两三年的青春,对于正值事业开创阶段的我们而言,损失可就大了。”小王对记者说,“我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关系不错的几个同学商量好了一起创业呢。机会难得,现在的市场变化莫测,机会不等人,没准等我读完研究生,‘凉的黄花菜’都吃不上了。”小王调侃道。
小王也坦言,在外实习的半年,确实发现知识储备上还有很多欠缺,需要继续深造,但他觉得如果一直呆在学校里,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而如果经过几年工作的锤炼,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比如财务管理、法律、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是我未来需要及时补充的。”小王表示,他可能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去读一个MBA,还能扩展一下自己的圈子,而且那时候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也坦然许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后,做出了和小王相同的选择。来自衡水的夏希东,两年前从福建某高校毕业之后选择了参加工作,如今在厦门某路桥公司工作的他,月收入已达到3000元。
“考研人数下降,我觉得是大学生回归社会现实的一种表现。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考研好不好,而应该先看看自己适不适合。考研的人应当是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想做学问、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单从这一点来看,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考研的。读研的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读研的目的是给自己镀一层金,拿一个硕士头衔。我当年的同学就有毕业以后读研的,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小夏说,如果他当初选择读研究生,那么花费的可能不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可能巨大的机会成本,“比如我在这两年多的工作期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脉关系、还有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我不会惧怕一个研究生跟我竞争。”小夏很有信心地说。
在小夏看来,考研可以看作一项投资,是否合适就要看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女生,等研究生毕业,二十五六岁,婚姻的压力都很大,别说工作了。另一方面,学历在很多时候只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因为你肯定不甘落后于一个学历不如你的人。”
“就业难”已经是困扰大学生多年的难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形成这种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大学毕业生或者对薪金待遇等期望过高,或者缺乏实际经验,纷纷铩羽而归。而如今,许多大学生开始像上文的小王和小夏一样,开始放下“天之骄子”的高傲,更为理性地看待每一个就业机会。
·心态: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算账:考研成本vs就业
·审视:考研不是“万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