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飘啊飘你摇啊摇,无根的野草……”周迅低哑的嗓音在洪涛(化名)的耳边回荡,走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洪涛感觉自己幻化成了路边的一棵野草。
宿舍、教室、食堂,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往往是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而洪涛已经毕业一年多了,却仍然保持着这种生活状态。在南京,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被人们称为“校漂族”。
快报记者近日在南京对该群体进行调查发现,等待人生的突围是他们校漂的目的。
校漂族引关注
早上6点准时起床,从住处步行到南京大学的教室开始自习,中午在学校食堂解决午饭,回住处小憩后,再去自习教室学习到深夜。这是洪涛一年多来的作息规律。
“大学毕业那年,我考南京大学的研究生,笔试差2分没上线,所以我决定再复习一年。”记者采访洪涛的时候,他正在南大的自习教室看[参数1]政治。他的住处是青岛路上的一个床位,每月租金300元。从住处走到南大只要10分钟。
快报记者在洪涛的住处看到,一个10多平米的房间摆了两张单人床,其他地方则堆满了书籍。“地方小,没凳子,你就坐床沿上吧。”洪涛尴尬地对快报记者说,他的室友也是复习[参数1]的。“我知道,像我这样的叫做‘校漂族’,每年到毕业季,我们就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洪涛笑着说。
媒体曾根据“漂”的目的不同,将“校漂族”分成几大门派。他们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想给学历镶金边的“[参数1]敢死队”;为了职业理想而暂时打工,却时刻伺机跳槽的“打工派”;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帮”;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留恋校园恬静生活的“恋校派”;没有人生规划,由父母提供衣食无忧生活的“逍遥派”。
“根据媒体上的分类,我应该属于‘[参数1]敢死队’了,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研漂’。”洪涛说,像他这样为了[参数1]而租住在学校附近,每天过着和上学时一样生活的人并不少,“就我租住的这一片,我所知的有十几个。”
记者在南京多个高校的校园BBS论坛上看到,有不少人发帖求租校园附近的房子或床位,一般他们都会注明自己是[参数1]的,或者找工作的。
目前,“校漂族”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发布过。记者在采访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时,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接触过这一群体,但知道他们存在。而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王主任则认为,“漂”只是毕业生的一个阶段。
“我们是‘被校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南京高校的“校漂族”以“研漂”为主,他们大多像洪涛一样,在学校周边租一个床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
刘海今年已经28岁,他已经工作5年了,今年春节过后,他就辞了职,准备用一年时间进行复习,考东南大学的研究生。他并不认同现在媒体上提出的“校漂族”概念。
“不是住在学校附近,利用一些学校的资源就一定是‘校漂族’。”刘海说,他觉得绝大部分正在复习[参数1]的毕业生并不是“校漂”的一部分。“我认为,所谓的‘校漂’应该指两类人,一类是不愿走入社会,逃避现实,盲目迷恋学校的人,可能就是媒体口中所说的‘恋校派’;另一类则是[参数1],或者考公务员屡试不中,连年续考的老‘研漂’,这些人说到底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类。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校漂’,我们则是被‘校漂’了。”刘海说。
刘海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参数1],是因为工作几年后,明显感觉知识不够用了,而且随着岗位竞争的加剧,他的本科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现在公司里进来的基本都是研究生,工作一年后拿的薪水就和我这种工作了四五年的老员工一样了,而且升职也比我快,所以我觉得不得不给自己镀镀金了。”刘海认为,他是面对现实才选择了[参数1],而不是那些逃避现实的“校漂”。
记者发现,住在学校附近是“校漂”的共同特征。“住在学校附近,不仅便于获得各种[参数1]的学习资料、培训信息等,而且学校的环境正是安心学习的好地方。”刘海说,事实上,住在学校附近还有更多的便利,哪怕是不[参数1]他也愿意住在学校附近,因为这里有完备的生活配套,较低的生活成本。确实,在南京各高校周边,尤其是位于主城区的几所学校附近,交通、购物、娱乐等生活设施都非常便利。
对于刘海的说法,洪涛也表示赞同。和刘海不一样,洪涛是毕业后坚持[参数1],所以没有什么积蓄,他的生活依然要靠父母供给。“住在学校旁边生活成本是比较低的,基本上一天10块钱可以搞定,而且不存在交通费用。”洪涛说,唯一较高的是房租,所以他选择了租床位。即便如此,300元每月的床位费如果在稍偏远一些的地方,基本可以单独拥有一个房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