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39) 传播学理论
专业类别: ■学术型 □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传播学
一、基本内容
(一)
传播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地球村”和“地球脑”的概念
(三)
符号的概念与功能、象征符的特点、非语言符号的类型、意义的概念及符号意义的分类、共通的意义空间。口语、文字及图象传播的特点。
(四)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与特点、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五)
内向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际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姿态的传播功能
(六)
群体意识与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暗示与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功能、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
(七)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电视媒介的特性、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八)
传播制度的定义、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九)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和局限、“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媒介依存症”、“电子乌托邦”、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理论的内涵与实质、“新闻价值”的理解
(十)
大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变、“拷贝的支配”辨析、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与理解评价
(十一)
传播效果的内涵、戈尔丁关于传播效果的分类、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意见领袖”的内涵与特征、“传播流”释义、“可信性效果”释义
(十二)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评析
(十三)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与理解、关于“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的评析、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征
(十四)
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民的特点、泛传播现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在网络世界的演变。
(十五)
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施拉姆的主要贡献、香农的信息论与维纳的控制论评析、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评析、“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注意力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
(十六)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二、考试要求(包括题型、分数比例等)
考试方式:
闭卷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题(以上题型不一定同时出现)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名词解释、简答题约50分;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约占50分;应用题约占50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通用教程》,张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