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六十多年来,长春应化所高擎发展应用化学,贡献国家人民的旗帜,坚持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之路,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40多项,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58项,院省(部)级成果奖380多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1400多项、授权80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3000多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培育了以中科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春应化所杭州分所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成批成建制地向29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22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先后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长春应化所现有职工8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近80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分别为7人、22人和32人,有4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学科方向:高分子科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和新能源三大领域;开发稀土、二氧化碳、植物、水四类资源;发展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先进功能三类材料;开拓清洁能源、高密度存储、节能三类技术。
长春应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国家长春质谱中心以及高分子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和科技平台。
长春应化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享有化学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目前,在学研究生800多人,其中65%以上为博士研究生,先后有9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百余人获各类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
科研园区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多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装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的装备水平已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中国化学会,承担《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通讯》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长春应化所将以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有机结合之路,围绕新材料和化学化工,拓展化学在材料、能源、资源、生命和信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发挥综合性研究所的优势,努力建设集重大导向性基础研究、引领性战略高技术研究和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