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学科创建于1953年,原名为矿山工程力学。本学科通过几代人近50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有鲜明特色的建设成果。在学科研究方向方面,坚持现代数学力学理论与矿山工程应用相结合的路线,既取得了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又解决了许多矿山工程领域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本学科于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联合矿山建设工程学科),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6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并单设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单独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学科目前在职人员49名,包括教授1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4人、讲师与工程师10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教师总数的39.4%。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3人。
“十五”期间,共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输送研究生11名。共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9人,毕业硕士研究生73人,毕业本科生294人。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2项,经费1800余万元。以本学科学术带头人谢和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我校第一个“973”项目,本学科承担该研究课题一级子课题3项,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中期验收检查,获得专家组的好评;以谢和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矿山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并获国家基金委的连续资助。缪协兴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周宏伟教授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周宏伟教授、鞠杨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基础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共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研究性论文3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刊物收录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100余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专利6项。
在“十五”期间,学科共筹集建设资金6284.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49.5万元,科研总经费3182.6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856.4万元。共支出资金5722.9万元,设备经费1520.3万元,科研经费3182.6万元,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9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