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1982年经煤炭工业部、教育部批准,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国内第一个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国家煤炭工业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以本学科为核心学科之一,2003年获准建设“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获准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教师42名,其中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16名),副教授12名,讲师8名,助教2名,2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人数的62%)。拥有以周世宁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以俞启香、周心权、何学秋、王德明、林柏泉、程远平等一批在煤矿安全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轻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学科中有6名教授为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1人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针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所需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本学科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和矿井通风与防尘。在“十五”期间,重点对瓦斯区域治理、瓦斯的抽采与利用,煤自燃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和高瓦斯矿井通风与防尘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等5项。五年来,本学科获得科研经费共计5360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379万元;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出版专著与教材19部,发表论文306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7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学科的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在瓦斯区域治理、煤自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已在许多矿区得到广泛应用,对推动煤矿安全科技进步,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学科创建的矿业安全工程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矿业安全领域高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十五”期间建设,累计培养研究生144人,其中博士52人,硕士92人。获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安全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了江苏省首批“省品牌专业”验收,并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本学科作为组成之一的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本学科还在消防工程、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得到拓宽,2001年新建“消防工程”本科专业,依托本学科的优势,该专业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一,学科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本学科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波鸿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学科。五年来组织召开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每次参会人员的规模都超过百人,表明本学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经过建设,本学科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和实验装备等方面全面完成了“十五”建设计划的目标。特别是2005年以本学科为核心学科之一承担建设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在2006年,本学科又实现了新的发展,科研经费达到3541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840万元;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这些建设成果表明:本学科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矿业安全的特色更为鲜明,优势更为明显,能为我国矿业安全科技水平的提高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