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的声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声学研究的单位之一。
回顾历史,同济大学声学研究始于五十年代中期。本学科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中心,着重于将传统的声学与现代的新技术(激光、计算机等)相结合,将传统的声学与现代的支柱产业(汽车、航空工业等)相结合,强调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侧重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1978年获首批声学专业硕士点。 1986年成为国内高校中第二个声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国务院学科综合评估列声学学科国内高校第二,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挂靠单位,上海市声学学会挂靠单位。1994年获振动噪声冲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跨学科联合建立三个与声学相关博士点:建筑科学技术博士点、环境工程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点。1998年与上汽集团建立“上汽-同济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2003年,声学研究所与物理系共同努力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985一期”学校投入740万元,用于声学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同年,由上海轮胎橡胶(集团)投入资金和设备大约500多万元,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上轮-同济轮胎噪声与振动技术中心”,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轮胎噪声实验室。
如今,声学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所由激光超声、超声检测、环境声学、室内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五个研究室和上汽——同济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上轮——同济轮胎噪声与振动技术中心二个中心组成的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研究单位。同时配备了标准消声室(远东最大、性能优良,净空为1200m3)、混响室(体积268m3)、隔声室(体积2×109.6m3)、轮胎噪声实验室、激光超声实验室、超声检测实验室、气体流量计标定室和消声水池(体积16m3)等。
目前教职工27人,专任教师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0名(同一学科点拥有正高级职称人数为全国高校第二位),副教授9名,讲师(工程师)4名,教辅与实验人员4名。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运转顺利、以李同保院士领衔,钱梦騄、朱士明、王佐民、葛剑敏等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
现有博士后流动站(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各一个。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9名。拥有国内唯一跨联三个(与声学相关)博士点声学博士点:建筑科学技术博士点、环境工程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点。近五年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国家级成果奖及专利15项、省部级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声学研究所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积极探索,并且在区域创新中节节开花。在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中接手5个子项目——高速磁浮车辆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磁浮车辆吸声结构优化设计与材料选购及整车隔声测试,短途高速磁浮车辆隔音降噪技术,磁浮车辆车体隔音降噪及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强度性能测试综合研究,高速磁浮车辆研制,而其中高速磁浮车辆研制更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接手接界面特性和超声评价方法研究,气-固界面波激励与传播的激光超声研究,复杂介质和结构中声波的传播及其声成像新方法研究,双耳听觉噪声信息的声品质参量与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有涂层的圆柱表面波激励与传播的激光超声研究;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接手低噪声沥青混凝土路面及混凝土材料研究与示范,轻轨车辆低噪声车轮的研究,新型高效声屏障和新型高效通风隔声窗研究与示范;在上海市及外省市纵向协作项目中接手空警2000舱体隔声试验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轻卡低噪声轮胎试验研究,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密封条对车内噪声影响的评价和计算研究;在国家86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项目则接受了多极子阵列声测井的理论、信号处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声成像测井系统的研制,套管井声场理论计算及多界面粘结评价。
研究所成立这么多年来更是积极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如今已经和法国Bordeaux第一大学、法国Valenciennes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美国宇航局Langley研究中心、加拿大国家建筑物理研究中心、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德国夫郎和费建筑物理研究所、德国亚琛大学声学研究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汽车声学研究所、德国波洪鲁尔大学、瑞典哥德堡技术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香港大学、日本板田电子株事会社等建立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