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可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联合指导。
3.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课程学习
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见附表),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
2.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科毕业生和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四门本领域的本科课程。
课程设置:
类别
|
序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学 时
|
公
共
课
|
1
|
外语
|
3
|
90
|
2
|
政治理论
|
2
|
40
|
3
|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
3
|
60
|
4
|
农业政策法规
|
2
|
40
|
5
|
农业传播与沟通
|
2
|
40
|
领
域
主
干
课
|
1
|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
3
|
60
|
2
|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
|
3
|
60
|
3
|
现代经济理论
|
2
|
40
|
4
|
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
|
2
|
40
|
5
|
现代管理学
|
2
|
40
|
选
修
课
|
1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2
|
40
|
2
|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
|
2
|
40
|
3
|
社会心理学
|
2
|
40
|
4
|
农业发展动态
|
2
|
40
|
5
|
农村社会学
|
2
|
40
|
6
|
农业法与资源环境法
|
2
|
40
|
7
|
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
|
2
|
40
|
补修本科课程
|
1
|
农村发展学
|
|
|
2
|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
|
|
3
|
农业推广学
|
|
|
4
|
农业生态学
|
|
|
四、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
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五、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