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实验
课程编号:310308
开课单位:中医药实验中心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孙江桥副教授、潘克英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实验课50学时,2.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实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药药理学实验讲义》,本校药理教研室编写,1999年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李仪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任务之一就是在祖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研究探索中医药学理论,使其客观化、指标化、科学化、规范化。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机能性学科,实验操作技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需手段。中药药理学研究所应用的手段和方法,是进行中医药理论探讨的工具。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学好后继课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实验研究以及将来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了解有关动物实验项目的意义、用途及优缺点。熟悉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因素及控制影响因素的措施。掌握动物实验中具体操作过程与手法,个人独立完成具体实验,并写出合乎教学要求规范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动物捉拿与给药(4学时)
小鼠、大鼠、家兔的正确捉拿方式;静脉给药(包括尾静脉给药)、肌肉给药、皮下给药、腹腔给药的方法;计算动物给药剂量的方法。
2.急性毒性实验(6学时)
计算与设计半数致死量的过程,其意义与用途;同时计算LD50的95%可信限以及最大耐受量(MTD)。
3.发汗实验(4学时)
学习发汗实验方法;完成麻黄、桂枝促动物发汗的实验。
4.解热实验(4学时)
学习动物发热模型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柴胡解热作用的观察。区别药物解热作用与发汗作用的异同点。
5.抗炎实验(6学时)
动物致炎方法介绍。炎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分类。秦艽抗炎作用的观察。
6.导泻实验(6学时)
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药物作用观察方法。大黄导泻作用观察及其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的分析。
7.化痰止咳实验(4学时)
常用化痰止咳实验方法总结与分析。对远志化痰、桔梗止咳作用的观察。
8.镇静催眠实验(4学时)
学习研究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常用实验方法。中枢抑制作用的部位区别。观察天麻对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
9.抗应激实验(6学时)
补益药的抗应激作用及意义。常用抗应激实验方法。人参抗应激作用观察。
10.实验设计与总结(6学时)
学生围绕个人研究方向,自行设计有关实验研究项目、研究目的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并分析原因。对学生个人的实验设计,主要从客观性、实用性、科学性等诸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与总结。
注:以上所列实验项目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如药品、试剂、仪器等)进行部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