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森林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研试卷库
森林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森林保护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科学,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求实和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掌握森林保护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组织或独立从事森林保护学科的教学、科研的能力,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要求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能与外国专家进行学术研讨;成为适应社会形势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心理素质良好,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等的生物多样性、有益种类的保护利用和有害种类的发生为害规律和主要病虫灾害的预警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病虫抗药性监测、农药以及植物资源的开发应用等的研究。包括四个研究方向:
1、森林病理学。本研究方向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病害流行规律与主要病害的预警和可持续控制技术。
2、森林昆虫学。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的昆虫区系、天敌昆虫的多样性及保护利用、重要害虫的发生与预警及可持续控制、抗虫性原理、植物—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3、农药应用技术。本研究方向以农药制剂加工和应用技术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研制加工和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等理论与技术。
4、植物资源开发应用。本方向以森林植物再生资源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生物柴油、中药材等领域,研究具有这些功能植物的种质、培育、病虫害防治及开发应用技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同时丰富和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技术。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年限为3年,在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允许研究生提前或延长1年毕业。累计不超过4年。硕士研究生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和校长批准。
在学期间,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及学位论文并重,第1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2学年以收集资料、科学实(试)验和论文撰写为主。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研究生具体情况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出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过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实(试)验技能和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本专业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硕士研究生必须学好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学分。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研究生必须按工作的需要完成研究计划,否则延期毕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18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每学分学时数:理论课程20学时/学分(每门理论课程最多不超过3学分),实践类课程30学时/学分。第一外国语144学时/4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个部分(表1),学位课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可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硕士研究生原有的基础、特长及专业爱好等选修有关的课程。若研究生已掌握了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学分。鼓励硕士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但必须要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择的灵活性。公共英语课的免修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3、主要课程简介
(1)基础英语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3)森林培育学
主要内容包括: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森林立地、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林分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森林培育技术——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管理、森林收获作业法与森林更新;森林培育工程国家项目,介绍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业人工林基地建设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关系。
(4)森林生态学
介绍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动物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方法、物质循环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群落中水分平衡的研究方法、小气候观测方法、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
(5)森林保护学
主要介绍有关森林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杂草及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为害及治理措施。
(6)专业Seminar
采用讨论和讲授的形式,介绍各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现状、进展。
(7)农药学原理与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农药应用技术的沿革与发展,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颗粒剂等常规剂型和悬浮剂、浓水溶剂、(微)乳剂、水分散性粉剂等新剂型的制备及质量标准,农药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的原则,农药的经营、管理及法规。
(8)高级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假设检验, 试验设计,抽样设计,效应比较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环境与资源科学研究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统计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
(9)保护生物学
主要内容如下: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学科发展现状;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方法、保护措施和生态作用等;遗传多样性;进化论基础;适应;物种变异和种群生物学;物种的形成、隔离机制、物种扩散和物种灭绝、灭绝的原因和现状;岛屿生物地理学;人类保护生物学等。
(10)杂草学
介绍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中国杂草的发生和危害,主要杂草种类,除草剂主要品种的特性、作用机理、适用作物和防除对象以及药效药害、抗性和残留,杂草防治的主要方法,主要作物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技术,杂草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
(11)昆虫生态学
主要讲授昆虫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机制,昆虫种群动态数学模型,对害虫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测预报的方法。
(12)分子植物病理学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植物寄主病原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如寄主-病原相互识别的信号及其分子载体,识别过程,识别机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等。(2)与抗病(致病)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抗病基因标记、克隆;病原菌病相关基因的标记和克隆;转基因体系建立。(3)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
(13)菌物学
阐述菌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分类、生理、生化、生态、遗传变异、系统发育、分类程度和鉴定以及分类的进展。
(14)植物检疫学
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概论,检疫法规、条例及其实施细节,检疫检验技术,评述我国目前公布的国内农业植物病害检疫对象的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传播途径、检疫措施和防治方法,介绍部分国外植物病虫害检疫对象的基本情况。
(15)植物分类学
讲授根据植物的特征,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演化的顺序,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科学,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植物各级类群的进化系统。
(16)昆虫分类学
讲授主要类群昆虫的系统发育及分类方法手段、现状及进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及昆虫分类学文献。
(17)植物病原细菌学
讲授植物病原细菌的超显微形态和结构,病原细菌的近代分类与鉴定方法;病原与细菌的相互关系;致病机制,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病害的生态、发展规律及防治。
(18)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寄主植物自身抗病能力免受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病原菌的种群生理分化与变异、寄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筛选抗病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品种等方面的内容。
(19)植物显微技术
讲授涂片法、离析法、切片法等植物显微技术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多功能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显微测绘和显微摄影技术等。
(20)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介绍植物抗虫性的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有关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技术以及作物抗虫育种的新技术。
(21)基因工程原理
阐述植物抗病、抗虫基因工程,水果延熟基因工程,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改变作物品质基因工程的研究策略及现状,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技术原理与方法。
(22)现代仪器分析
阐述原子发射、吸收光谱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气、液相色谱法等等。
 
六、培养环节
1、指导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注意发挥导师在选拔研究生、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以及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指导教师负责制订培养计划,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面指导。硕士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试验研究时,可由导师临时邀请该单位的专家进行指导,或合作培养。
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进行。通过课程学习、参加和组织学术活动以及教学实践等形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导师要根据本培养方向,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培养计划,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初拟订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
2、文献阅读
从第二学期末开始,研究生必须根据导师拟订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内容,着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包括系统查阅森林保护相关刊物和互联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专著。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出一篇文献综述,交指导教师评阅。文献综述应该反映所选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篇幅在4000字以上,附有详细的引用文献。
3、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和中期考核
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并对专家组作开题论证。在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后及时拟定工作计划和予以实施,并填写《海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题报告审核表》,连同报告材料一起交研究生处备案存档。
中期考核与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同步进行。专家组在听取指导教师介绍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德、智、体修养情况后,给研究生评定中期考核成绩。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现代学科的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科学事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以及论文的撰写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应定期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和存在问题,以及时取得导师帮助,不断改进论文工作。
开题报告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
中期考核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按《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修读完有关课程和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送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申请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格式应符合海南大学相关规定的要求。
硕士论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包括:
(1)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应该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不允许将几篇普通水平的论文加以简单组合;
(3)必须以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内容。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是以研究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4)必须文句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5、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教学实践一般从第一学期开始,可以安排研究生试讲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堂练习或批改作业。总工作量为30学时。此项工作结束时,应填写《海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处存档。有教学经历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可申请适当减免教学实践工作量。
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和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技术咨询服务,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等进行。生产实践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
学术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与微生物学科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参加次数三年内不少于5次。每学年举行一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由本学科导师或其他专家主讲。另外,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适当安排其出席本专业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办法》进行。
5、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实验性学术论文1篇。
6、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
 
 
森林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及代码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
讲授
试验
讨论
1
2
 
 
学位课
(必选)
 
基础英语
自然辩证法(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
2
1
 
120
40
20
 
 
 
 
1
1
 
 
2
 
2
 
 
 
 
 
陈满平
章汝先
 
 
 
 
 
基础理论课
森林培育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保护学
 
2
2
3
40
40
60
 
 
 
1
1
 
2
 
 
 
 
余雪标
戚春林
朱朝华、周祥、李增平、王旭
专业基础课
专业Seminar
农药学原理
高级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2
2
2
40
40
40
 
 
 
 
 
 
 
1
1
2
 
 
 
 
学科负责人
朱朝华、范志伟
韩汉鹏
选修课
(分限和任选)
 
非学位专业课
 
专业外语
保护生物学
现代杂草学
昆虫生态学
分子植物病理学
1
1
1.5
2
3
20
20
30
40
60
 
 
 
 
 
 
 
 
 
1
1
 
2
 
 
2
2
 
陈秋波
周祥
朱朝华
蔡笃程
郑服丛
 
其它课程
 
第二外国语
菌物学
植物检疫学
植物分类学
植物病原细菌学
昆虫分类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显微技术
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
现代仪器分析
SAS软件及其应用技术
4
2
1.5
2
1.5
2
2
2
2
2
2
1
120
40
30
40
30
40
40
40
40
40
40
20
 
 
 
1
 
1
 
1
1
 
 
 
 
1
2
 
 
 
2
 
 
2
2
2
2
 
待定
李增平
刘晓妹
单家林
张荣意、谭志琼
彭正强
张荣意
田维敏
潘贤丽
刘进平
(与其他课共开)
唐燕琼
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1
 
1
 
 
 
 
 
 
 
 
 
 
 
 
 
 
 
 
 
 
 
 
 
补修课程
普通昆虫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补修课程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