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功能基因组学
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如减法杂交、差示筛选、cDNA代表差异分析、mRNA差异显示、基因表达的系统分析(SAGE)、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DNA 芯片(DNA chip)等,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系统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热区植物与重要经济性状有关的基因结构、功能以及其调控,如与橡胶高产有关基因、海滩盐生植物中与耐盐相关基因、植物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热带果实成熟相关基因、热带陆地和海洋植物与抗癌生物活性物质有关基因等。热带陆地和海洋生物由于它们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是重要功能基因的宝库,本研究方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不可处代的位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开发前景。
2、植物抗逆分子机制
全世界植物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严重问题,是制约作物高产、稳定、优质的一大重要因素。另外,生态环境的破坏,盐碱地、旱地在全球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本方向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分析植物抗病、抗虫和抗逆机理,分离抗病、抗虫、抗逆基因,筛选、培育抗病、耐盐、抗旱和耐寒植物,为热区农业提供创新品种。目前本方向的研究己进入学科前沿,在国内开创了甘煎抗旱新品种,应用分子标记研究了稻作抗旱育种的分子机理及选育抗旱高产稻作新种质,抗病牧草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已启动,并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了抗逆牧草新品种等,为我国热作农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基因表达调控和高等植物发育
本方向侧重研究热带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调控,研究橡胶花药培养、胚状体发育;橡胶高产和橡胶死皮形成的分子基础;乙烯刺激橡胶树后的信号传导与产胶有关的基因表达调控;香蕉跃变型果实发育、成熟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调控;无核荔校胚胎发育退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调控;热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积累和降解调节的研究;植物生长发育与植物激素调节的信号传导等。
三、学制
学制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年限不超过4年;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学制,但最短不得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本专业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大于或等于32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必须修完。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公共英语课的免修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独立指导,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充分借助有关教师的业务专长,发挥指导集体的作用。培养环节主要包括: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制定完毕。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阅读文献的数量提出要求,并说明开题报告的形式和要求。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依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执行。
3、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的次数和参加教学实践的方式提出具体规定。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
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办法》进行。
5、原则上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6、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但建议取消大学外语等级考试(CET)与学位挂钩的制度,同时建议由海南省统一组织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学位,反之,则不能取得学位。建议取消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制度。
植物分子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学分
|
学期
|
任课教师
|
学位课
|
公共课
|
自然辩证法
|
36
|
2
|
1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8
|
1
|
2
|
|
基础英语
|
120
|
4
|
1、2
|
|
|
专业课
|
高级育种学
|
40
|
2
|
1
|
罗越华
|
高级生物化学
|
40
|
2
|
1
|
徐立新
|
分子遗传学
|
40
|
2
|
1
|
胡新文
|
基因组学
|
40
|
2
|
1
|
黄惜
|
专业Seminar
|
36
|
2
|
2
|
导师组
|
选修课程
|
专业外语
|
40
|
2
|
2
|
导师组
|
高级植物生理学
|
40
|
2
|
2
|
黄惜
|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
|
40
|
2
|
2
|
符文英
|
种质资源学
|
40
|
2
|
2
|
刘国民,袁潜华,汤华,陈银华
|
细胞遗传学(双语)
|
40
|
2
|
2
|
翟金玲
|
分子免疫学
|
40
|
2
|
2
|
崔羽、杨雨辉
|
分子标记原理与技术
|
40
|
2
|
2
|
汤华、罗越华
|
基因表达与调控
|
40
|
2
|
2
|
郑继平
|
作物起源与进化
|
40
|
2
|
2
|
刘国民,袁潜华,汤华,陈银华
|
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
40
|
2
|
2
|
袁潜华、周开兵
|
互联网资源与文献检索
|
40
|
2
|
2
|
吴蔚东
|
农学概论
|
40
|
2
|
2
|
袁潜华
|
第二外国语
|
120
|
4
|
2
|
张家明
|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
|
1
|
3
|
|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1
|
3
|
|
备注:各课程授课学期(时间)以当学期课程表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