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讲授。授课时间一学期,共120课时。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课堂讲授以外,还安排教学实践3到4次,学生学术讨论2到3次。
本课程具有优良的传统。先后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有著名学者陈锡祺教授、陈胜粦教授等。他们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使本课程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在历届学生中均产生很好的影响。目前,本课程由邱捷、吴义雄两位教授主讲,程美宝教授、赵立彬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协助从事有关工作。
本课程在历史系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系为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基地),拥有5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是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系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雄厚的学术力量、师资条件和教学与研究资源,保证了本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色:
(1)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及时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前沿的学术问题展开研讨。
(2)高度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近年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注重利用互联网教学。本课程的内容是历史系“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优先建设。(该系统作为一项教学成果,先后得到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重视实践教学,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4个正式签约的校外实践基地。
(4)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学好本课程创造条件。历史系近年斥资建立的电子阅览室、珠海校区基地图书资料室,在内容方面向本课程倾斜。本课程教师也长期坚持利用课程建设经费为学生购置参考书,数量在4000册左右。
(5)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广东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与广东相关的内容。
本课程以深厚的学术传统为依托,发扬优良的学风,在近年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发展。1992年,本课程被评为中山大学首批重点课程,由学校拨出经费进行建设,经验收成为学校优秀课程。
1995年本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由省教育厅拨出专项经费,并由学校提供配套经费,进行重点建设。2000年,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验收通过,获得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