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国际政治学

考研试卷库
国际政治学

 
学科、专业名称:国际政治学
学科、专业代码: 030206
次:  
   
 
研究方向一:01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一、本研究方向的特色
1注重国际政治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突出国际政治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为国际政治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和逻辑规范,使国际政治研究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性和对现实的敏锐而透彻的分析把握,而且同时又使其具有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的概括和分析维度。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能够娴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将鲜活的、纷繁的国际政治凝炼成一种历史哲学,有效地克服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多地侧重对所谓“热点”问题浅显的、一般描述性的“研究”的倾向,使我们的研究对未来有较强的预见性。
2)注重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本研究方向,特别注重国际政治理论与东亚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研究线结合。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一个缩影,该地区聚集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里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又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我们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在理论方面除了继续探讨国际政治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外,还要着重探讨东亚地缘政治、东亚区域安全机制、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东亚经济一体化等区域国际政治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探讨方面,把国际政治理论具体运用到东亚区域国别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及区域各国之间的双边、多边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探讨。
3)在我国,国际政治理论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个新兴学科。我国对国际政治的研究尚处于追踪、引进、消化、国外的理论,并尝试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阶段。因此,总结和整理各国国际交往的实践,并吸收欧美国际政治理论优秀成果,对于提高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国际政治础理论的研究,能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可以拓宽我们考察国际问题研究的视野,能更好卫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政治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
2、全面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专业毕业生应比较熟练掌握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能够从事本学科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实际工作。
3、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或实际应用和参考的价值。
4.具有身心健康的体魄。
培养年限:
三年。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备注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144
5
1-2
 
笔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
Theory of Marxism
72
4
1
 
笔试
 
国际政治(关系)
基本理论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lations)
72
4
1
 
考试
备注(1
开设学期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   
Studie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History
72
4
1
 
考试
当代国际政治研究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tudies
72
4
1
 
考试
国际政治(关系)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lations)
54
3
2
 
考试
国际政治(关系)
名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lations)
54
3
2
 
考试
国际战略与安全
问题研究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Security Issues
54
3
2
 
考试
 
 
专业外语
(英、俄、日、韩)
Specialty Foreign Language ( English, Russian, Japanese, Korean)
36
2
3
 
考试
备注(2
至少应选修2门课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s History
36
2
3
 
考试
战争伦理研究
Studies of War Ethics
36
2
3
 
考查
当代中日关系研究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Sino-Japan Relation
36
2
3
 
考查
当代日韩、日朝关系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Japan-South Korea and Japan-North Korea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中俄政治经济体制
比 较 研 究
Compare Studies of Sino-Russi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ystems
36
2
3
 
考查
俄(苏)美关系研究
Studies of Russia (USSR) and USA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独联体国家关系
   
Studies of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前沿讲座
Seminars on Frontiers
 
 
 
 
备注(3
 
 
的 
一、主要书目
1、王逸舟 主编《国际关系学当代名著译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003(共10本)。
2、赵宝煦 主编《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4(共5本)。
3、《国际关系名著系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005(共11本)。
4、《东方编译所以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04(共19本)。
5、《外国著名军事著作译丛》解放军出版社,(共13本)
6、周继荣 主编《国际政治学汉译名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共6本)。
7、冯绍雷、陈昕 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共16本)。
8、李景治 主编《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当代世界出版社,(共9本)。
9、赵宝煦 主编《21世纪高校教材一丛·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华夏出版社,(共7本)。
10、《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40余本)。
11、《复旦博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共6本)。
12、《国际关系学书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共11本)。
13、王绳祖 主编《国际关系史[1648——1979](1——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4、刘德斌 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未名社科清华·国际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共3本)。
16、《西方国际思想大师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共4本)
17、《现代思想译丛》江苏人民出版社(多卷本)。
18、《国际问题参考译丛》新华出版社(多卷本)
19、《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多卷本)。
20、顾关福 编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
21、王绳祖、何春超 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
22、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 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 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袁明 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5、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 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二、主要学术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亚非纵横》;             3、《世界历史》;
4、《世界经济》;       5、《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6、《世界经济与政治》;
7、《美国研究》;       8、《欧洲研究》;             9、《日本学刊》;
10、《当代中国》;      11、《当代亚太》;            12、《亚太研究》;
13、《拉丁美洲研究》; 14、《政治学研究》           15、《当代世界》;
16、《新华月报》;      17、《国际问题研究》;        18、《世界知识》;
19、《外交论坛》;      20、《国际政治研究》         21、《北京大学学报》;
22、《复旦大学学报》; 2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4、《南开大学学报》;
25、《浙江大学学报》; 26、《南京大学学报》;        27、《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8、《武汉大学学报》; 29、《中山大学学报》;        30、《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31、《现代国际关系》; 32、《新华文摘》;            33、《太平洋学报》;
34、《当代韩国》;      35、《国际观察》;            36、《国际展望》;
37、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38、《教学与研究》;
39、《东南亚纵横》;    40、《东南亚研究》;          41、《台湾研究》;
42、《参考消息》;      43、《人民日报》;           44、《环球时报》
45、[美]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Journal(《美国外交》杂志)。
46、[美]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美国国际法》杂志)。
47、[美] World Politics(《世界政治》杂志)。
48、[英]Adam International Review(《亚当国际评论》杂志)。
49、[美]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国际组织》杂志)。
50、[日]季刊『国際政治』(《国际政治》季刊)。
研究方向二:02 东亚区域国际政治、国际关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1注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特殊性的探讨。近年来,中国为首的东亚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倍受世界各国的注目。由于地缘的、历史的原因以及东亚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现实,由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的势力也在此交汇,相互博弈,使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和区域经济合作都带有的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也有必要对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特殊性进行探讨,并把它置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互动过程加以考察。
2)注重东亚区域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一个缩影,该地区聚集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里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又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东亚地区又是大国势力交汇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正在改变着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此,我们要结合国际政治学的一版理论,进一步探讨了东亚地缘政治、东亚区域安全机制、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东亚经济一体化等区域国际政治理论问题。
3)加强东亚区域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探讨。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21世纪世界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作为东亚国家,如何处理好同其他东亚国家之间关系将是中国面临的首要外交课题。“朝核问题”、“东亚自由贸易区问题”、“东亚各国领土争端问题”等有关东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的探讨,将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目标:
1、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政治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2、全面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专业毕业生应比较熟练掌握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东亚国际政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动态,能够从事本学科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实际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或实际应用和参考的价值。
4、具有身心健康的体魄。
培养年限:
三年。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备注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144
4
1-2
 
笔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
Theory of Marxism
72
4
1
 
笔试
 
 
国际政治(关系)
基 本 理 论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lations)
72
4
1
 
考试
备注(1
开设学期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 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         究Studie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History
72
4
1
 
考试
 
当代国际政治研究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tudies
72
4
1
 
考试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tic Studies
54
3
2
 
考试
 
美国与东亚关系
     
Studies of USA and East Asia Relations
54
3
2
 
考试
 
中俄关系研究
Studies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54
3
2
 
考试
 
 
 
专业外语
(英、俄、日、韩)
Specialty Foreign Language ( English, Russian, Japanese, Korean)
36
2
3
 
考试
备注(2
至少应选修2门课程
 
当代日苏(俄)关系研        究Studies of Contemporary Japan-USSR(Russia) Relations 
36
2
3
 
考试
 
朝鲜半岛问题研究
Studies of Korean Peninsular Issues
36
2
3
 
考查
 
当代中日关系研究Studies of Contemporary Sino-Japan Relation
36
2
3
 
考查
 
当代日韩、日朝关系研         究Studies of Contemporary Japan-South Korea and Japan-North Korea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中俄政治经济体制比 较 研 究Compare Studies of Sino-Russi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ystems
36
2
3
 
考查
 
美俄(苏)关系研究Studies of Russia (USSR) and USA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独联体国家关系
      究Studies of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Relations
36
2
3
 
考查
 
前沿讲座
Seminars on Frontiers
 
 
 
 
备注(3
 
的 
一、主要书目
1、王逸舟 主编《国际关系学当代名著译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003(共10本)。
2、赵宝煦 主编《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4(共5本)。
3、《国际关系名著系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005(共11本)。
4、《东方编译所以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04(共19本)。
5、《外国著名军事著作译丛》解放军出版社,(共13本)
6、周继荣 主编《国际政治学汉译名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共6本)。
7、冯绍雷、陈昕 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共16本)。
8、李景治 主编《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当代世界出版社,(共9本)。
9、赵宝煦 主编《21世纪高校教材一丛·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华夏出版社,(共7本)。
10、《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40余本)。
11、《复旦博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共6本)。
12、《国际关系学书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共11本)。
13、王绳祖 主编《国际关系史[1648——1979](1——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4、刘德斌 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未名社科清华·国际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共3本)。
16、《西方国际思想大师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共4本)
17、《现代思想译丛》江苏人民出版社(多卷本)。
18、《国际问题参考译丛》新华出版社(多卷本)
19、《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多卷本)。
20、顾关福 编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
21、王绳祖、何春超 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
22、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 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 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袁明 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5、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 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二、主要学术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亚非纵横》;             3、《世界历史》;
4、《世界经济》;       5、《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6、《世界经济与政治》;
7、《美国研究》;       8、《欧洲研究》;             9、《日本学刊》;
10、《当代中国》;      11、《当代亚太》;            12、《亚太研究》;
13、《拉丁美洲研究》; 14、《政治学研究》           15、《当代世界》;
16、《新华月报》;      17、《国际问题研究》;        18、《世界知识》;
19、《外交论坛》;      20、《国际政治研究》         21、《北京大学学报》;
22、《复旦大学学报》; 2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4、《南开大学学报》;
25、《浙江大学学报》; 26、《南京大学学报》;        27、《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8、《武汉大学学报》; 29、《中山大学学报》;        30、《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31、《现代国际关系》; 32、《新华文摘》;            33、《太平洋学报》;
34、《当代韩国》;      35、《国际观察》;            36、《国际展望》;
37、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38、《教学与研究》;
39、《东南亚纵横》;    40、《东南亚研究》;          41、《台湾研究》;
42、《参考消息》;      43、《人民日报》;            44、《环球时报》
45、[美]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Journal(《美国外交》杂志)。
46、[美]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美国国际法》杂志)。
47、[美] World Politics(《世界政治》杂志)。
48、[英]Adam International Review(《亚当国际评论》杂志)。
49、[美]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国际组织》杂志)。
50、[日]季刊『国際政治』(《国际政治》季刊)。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2.硕士研究生应系统查阅至少50篇以上国内外有关文献,掌握该课题发展前沿动态,其中国外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3.应反映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学位论文应具有独立见解,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或实际应用和参考的价值,表明硕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能力。
5.硕士论文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图表规范,逻辑关系严谨,论证具有说服力。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应具有在学科前沿的某些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水平。它包括:
 1.独立较熟练地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具有在导师指导下,能够确定相关研究课题的能力。
 2.具备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达到能够独立开展科研的工作水平。
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研究生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指导教师的要求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完成一至两周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应用实践等多种形式。教学实践通过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讲授部分课程、助课、协助主讲教师评判本科生上作业、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方式以达到具有本学科、专业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要求。
2.科研实践是指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其它科研活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应用实践是指研究生参加生产实践、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实践研究生必须参加科研实践和应用实践,可根据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的需要进行选择。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细则
(讨论稿)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 1号)”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作如下要求。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1、全面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内涵,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2、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
3、认真总结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国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4、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5、培养方案内容必须科学、规范、易于操作和监控管理。
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专业指导小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需经各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上报研究生学院。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要求,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既要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到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培养目标原则上应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的二级学科制订;有条件的学科可以考虑在一级学科内统筹部分基本要求。要特别注重发挥群体优势和集体力量培养研究生,避免培养口径过窄的倾向。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口径一般按三级学科的范围设置。应考虑本单位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所设研究方向应确属本学科专业范畴。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下最长可延至6年。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我校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应不少于24学分。其具体课程设置及对应学分要求结构如下:
 
 
备注说明:
1)学位课的设置一般应为6门,共计21学分。每门课的学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低于2学分。学位基础课请按二级学科要求统一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学位专业课可按三级学科要求设置。有条件的一级学科可开设部分供属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共修的基础理论课。提倡由本学科理论基础深厚并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硕士生导师和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本类课程的主讲教师。其课程名称、任课教师请各二级学科自行安排。
2)选修课应至少安排4门,硕士研究生应选2门以上,至少获得4学分,课程名称、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请各学科、专业酌情安排。
3)前沿讲座由各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也可安排校内专家开设,硕士研究生应在在学期间,参加46次前沿讲座,由其硕士指导教师考核。
另,对于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取的硕士研究生,须根据需要补修23门相应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对于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记学分。暂不记学分。
六、考核:
为保证培养质量,各学科应按照我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包括各种课程考试在内的考核。考试、考查形式可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口试、实验考核等形式,但每次考核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否则,教务员不得登录成绩和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考核等提出明确可操作的要求,这些考核应在硕士导师指导组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达不到要求没有进一步培养必要的研究生要及时进行淘汰。
七、培养方案编排规范:
培养方案内容编排如下:
一、培养目标
二、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授课学期、学时、学分、任课教师、考核方式)
五、考核
六、必读和选读书目(列出总体上需要的书目及刊物名称,控制在2025条左右)
培养方案应照统一格式和字体用A4白纸由微机打印出,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
九、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学院负责解释。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ΟΟ六年十月十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