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延革:
金融学专业隶属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创建于1951年,1958年设立本科专业,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双学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得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二、主要研究方向:
金融学专业主要研究货币运行和资金融通,其中涉及金融理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以及与政府、企业、个人相关的资金融通理论与实务。
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我校在金融学专业开设了六个研究方向:
1、金融理论与政策
2、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4、国际金融
5、保险理论与实务
6、金融票号史
根据研究方向要求,主要开设了金融理论研究、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市场与投资、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研究、金融体制国际比较研究、金融史、金融衍生工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旨在培养既有坚实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基础,又能在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实务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学术队伍情况:
从导师情况看,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有9名硕士生导师,其中有1人被校外聘请为博士生导师。在9名导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3人,在读博士1人。目前,每位导师都有多位助手,协助导师进行研究生教育。
1、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王森教授、崔满红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李锁云副教授、马元月副教授
骨干教师: 郭赟兰副教授、冯鸿周副教授、王东林讲师、
贾丽平讲师等
2、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孔祥毅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苑改霞副教授
骨干教师: 王永亮副教授、范艳霞副教授、毛传为讲师、
阎建勍讲师等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杨有振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沈沛龙副教授
骨干教师: 黄怀亮副教授、吴世斌副教授、武红卫副教授、
李燕强讲师、郭志芳讲师等
4、国际金融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李惠芬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王丽珠副教授、侯安平副教授
骨干教师: 张润林副教授、李静萍讲师、李小娟讲师等
5、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王艳平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王朝晖副教授
骨干教师: 周梅副教授、张青枝讲师、李燕平讲师等
6、金融票号史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孔祥毅教授
后备学术带头人:王森教授
骨干教师: 孙长青讲师、张亚兰讲师等
四、科研及成果情况:
在学科建设方面,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前沿,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目前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
自2001-2003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43篇,被CSSCI检索收录的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级和省级学术著作15部;主持、参与完成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五、研究生培养情况:
我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金融学专业2001至2003年已培养毕业研究生55名,目前在校研究生136名。
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已培养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505名,尚有268名在读。
六、学科优势与特点:
1、我校金融学优势与特色之一是金融票号史的研究。该研究持续40年不间断,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本研究方向以史为证,核心是探索金融制度变迁的规律性,进而与现实相结合探讨金融协调理论及其应用;把金融史与宏观金融理论统一起来,为现实经济金融服务;国际金融协调问题在世界上已经引起重视,并有很多理论成果,以史为据、以社会系统论为出发点构建的金融协调理论是孔祥毅教授在研究金融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并取得了部分成果,代表作是《金融经济综论》、《金融宏观调控》。
2、我校金融学优势与特色之二是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证券市场与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证券市场与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证券市场。现代微观金融理论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和证券组合管理、金融市场与制度,国际金融四大块内容。尽管我国研究证券市场的学者已不在少数,但我校主要特色是对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和对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方法的先进性。这些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王森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梯队的研究成果上。
3、我校金融学优势与特色之三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金融创新研究,在学术带头人杨有振教授带领下,业已形成了理论前瞻性、战略规划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特色,整体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研究梯队配置合理,并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杨有振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梯队的研究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