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生物学是2005年在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自主设立的新型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生,是研究生物资源利用、特定生境与该生境中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调控技术的学科。该学科的建设对在生物资源有效保护条件下合理利用现有生物资源、构建高效良性的环境-生物生态系统、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
资源环境生物学的培养目标:从事植物、微生物资源利用保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及调控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资源环境生物学学科点已形成了“环境植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及“资源微生物学”三个稳定而具有鲜明地域和研究特色、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其共同特点是:历史长,研究积累丰富;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很高或较高的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经费充足,具备培养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条件。
(1)资源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特殊生境中有益微生物资源的生态分布,产抗生素放线菌的筛选、生态分布及在常见作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及微生物肥料开发;农作物秸秆、苹果渣等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资源化等。
(2)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土壤酶的生化效应及温室效应气体产生的微生物机制与控制技术。本方向在土壤酶、微生物对温室效益气体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历史较长,工作系统扎实,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质量较高及区域特色明显等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3)环境植物学:主要研究脆弱生境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技术;西部“干旱-侵蚀环境”中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技术。本方向的科研人员承担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大量的一流研究成果。该方向的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干旱-侵蚀”生境中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于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系统建设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资源环境生物学学科领域,共有教授7名,副教授4名,承担国家攻关、中科院知识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近五年来发表论文23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8 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具有很好的研究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