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文):工业社会学学分数:2学分
课程名称(英文):Industrial Sociology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上机(实验)时数:小时
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上机、实验)
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其要求如下:
1.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掌握基本的社会人文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社会调查:进行企业调查和家长访谈。企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的普遍价值观及人才观,并将其与学生自己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性进行对照。通过家长访谈使学生了解家长的人生过程(及家庭史),听取家长对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3.撰写论文: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在收集资料的情况下,结合调查报告,对课程学习进行总结。
4.课程考核:以开卷形式,结合实际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高进行评价。
课程内容简介(500字以内):
本课程属于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社会特性,了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而辨别并防治西方化的社会病态、心理病态和环境病态,克服转型期三大心理问题(自我中心、封闭思维、农耕意识)的负面影响,转变当代青年三大心理问题(懒惰、贪婪、攀比)。
课程通过认识文化的作用,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互动,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人格、人文和能力(PHA),使大学生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社会性、职业道德和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完整的人。同时从社会学角度建立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并树立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思想。
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
绪论:社会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1章 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
1.1 古希腊
1.1.1 概述
1.1.2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与科学
1.1.3 古雅典黄金时代
1.2 古希腊所产生的“西方现代”的含义
1.2.1 古希腊哲学的意义
1.2.2 雅典的民主政治
1.2.3 道德
1.2.4 学校教育
1.2.5 艺术
1.2.6 古希腊思想方式对西方的影响
1.3 古罗马和殖民地的起源
1.3.1 概述
1.3.2 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
1.3.3 殖民地的起源
第2章 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2.1 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2.1.1 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
2.1.2 《国富论》的核心价值观:自由竞争
2.1.3 社会达尔文主义
2.2 自由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
2.3 德国工业化过程:“教育救国”的起源
2.3.1 19世纪德国状况
2.3.2 德国教育改革的目的
2.3.3 世界现代理科大学的起源:柏林大学
2.3.4 工程技术教育
2.3.5 德国教育的效果
2.3.6 德国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2.3.6 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4 法国工业化过程
2.5 日本工业化过程
2.5.1 早期日本的改革
2.5.2 明治维新
2.5.3 日本工业化的四个关键因素
2.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2.6 美国工业化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2.6.1 美国独立后的发展概况
2.6.2 美国式工业化特点
2.6.3 重视教育
2.6.4 美国利益至上
2.6.5 新帝国主义
第3章 文化
3.1 文化的含义
3.1.1 为什么研究文化
3.1.2 当前的文化概念
3.1.3 语言、爱国主义和国家统一
3.2 价值观念
3.2.1 什么是价值观念
3.2.2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
3.2.3 历史转型期的现象:缺乏普遍一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3.2.4 爱国价值观念
3.3 科学价值观
3.3.1 什么叫“科学”
3.3.2 西方“方法论”中的缺陷
3.3.3 “数学是科学皇后”论
3.3.4 技术科学的形成
3.3.5 技术科学与方法论
3.4 科学有祖国
3.4.1 科学家有祖国
3.4.2 科学有祖国
3.4.3 我国古代的科学
3.4.4 西方国家为什么需要外国留学生
3.5 开拓我们的工业社会文化
3.5.1 教育作用之一:延续传播文化
3.5.2 开拓文化的第一步:发展价值观念
3.6 道德
3.6.1 外界控制和内在控制
3.6.2 道德的基本特性
3.6.3 工业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3.6.4 道德与感情的联系
3.6.5 导致社会风气不良的主要因素
3.6.6 道德发展理论
3.7 四代人的自述
3.7.1 为国献身的一代
3.7.2 务实的一代
3.7.3 当年他们16岁
3.7.4 80年代大学生的自述
3.8 社会交往
3.8.1 家庭生活
3.8.2 在社会上与陌生人打交道
3.8.3 朋友概念
3.8.4 改变行为方式
3.9 社会角色期待
3.9.1 服务与享受
3.9.2 松散交往
3.9.3 请教
3.9.4 讨论
3.9.5 合作
3.9.6 首创
3.9.7 主辅
3.9.8 理解
第4章 文化的相互作用
4.1 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互动
4.1.1 欧洲早期对中国的关注
4.1.2 欧洲的“中国热”
4.1.3 莱布尼茨与中国
4.1.4 沃尔夫与中国
4.2 与一个德国人的长谈
4.3 美国文化
4.3.1 美国文化的形成
4.3.2 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4.3.3 金钱对美国人的作用
4.3.4 怎样使美国安定
4.3.5 英、美“竞争”的区别
4.4 美国的文化冲突
4.4.1 美国历史上的文化冲突
4.4.2 工业化时期的冲突方式
4.4.3 新冲突
4.4.4 美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矛盾造成当代社会问题
4.5 文化互动
4.5.1 价值观影响理解
4.5.2 与中国有关的几个外国人
4.5.3 美国怎样看待中国
4.5.4 从“9.11”事件所看到的文明冲突
4.5.5 宗教冲突
4.6 关于自我实现
4.6.1 自我实现理论
4.6.2 自我实现者的特点
4.7 追求自我实现的后果
第5章 西方工业时代的企业文化的几个特点
5.1 西方机械论形成的主流设计思想
5.2 机器控制人与泰勒制
5.2.1 机器控制人
5.2.2 泰勒制的基本内容
5.2.3 泰勒管理法的实施
5.2.4 动作研究的起源
5.2.5 泰勒管理法与福特流水线的结合
5.2.6 泰勒制的影响和效果
5.3 美国工厂自动化
5.3.1 美国工厂自动化的起源
5.3.2 从数控机床到计算机一体化制造系统(CIMS)
5.4 企业文化
5.4.1 我国企业文化的大致现状
5.4.2 生存方式
5.4.3 企业形象设计
5.4.4 价值观念、道德与群体行为方式
5.4.5 西方的人模型
5.4.6 怎样看企业文化
5.4.7 德国人的理性
5.4.8 对自由竞争的误解
5.5 知识产权
5.5.1 有关的知识产权公约
5.5.2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5.5.3 TRIPs大致保护的内容
5.6 王安电脑公司
5.7 IBM公司
第6章 现代化
6.1 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研究
6.1.1 现代化概述
6.1.2 西方对现代化的研究
6.1.3 西方研究现代化中考虑的一些问题
6.2 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反应
6.2.1 几种现代化理论
6.2.2 对西方现代化的两种不同观点
6.2.3 后冷战时代:“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共存论”
6.2.4 欧洲与美国的一些区别
6.2.5 当前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的观点
6.3 西方的现代化带来的弊端
6.3.1 西方的“现代”价值观念不可持续
6.3.2 西方的现代化不可持续
6.3.3 可持续发展
6.4 环境问题
6.4.1 沙尘暴
6.4.2 全球变暖
6.4.3 全球性的水荒
6.4.4 地矿资源
6.4.5 疾病
6.5 他们怎样思考现代化
6.5.1 追求怎样的生活观念
6.5.2 调查
6.5.3 基本生存考虑
6.6 教育
6.6.1 教育改革
6.6.2 什么是大学的基础
6.6.3 怎样激发能力
6.6.4 关于创新
参考教材名称:李乐山著:《工业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
预修课程(最低要求):无
适用专业: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