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081405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并结合该专业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要求本专业研究生达到: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培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素养;
2.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本研究方向的基本试验技术,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解决大多数工程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具有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外文写作能力,并能进行一般的专业外语方面的口头交流;
4.经过专业培养,能从事该专业方向的专门研究、高校教学工作,或从事工程设计单位独立技术负责工作。
5.具有健康的体魄,能保证精力充沛地投身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具有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合作能力,能担负正常的工作责任和其它必要的社会责任:
一、学习年限
国家任务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两年到四年。其中课程学习约为三个学期,包括阅读专业文献和准备研究开题、必要的调研工作;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两学期(一年),包括课题计算、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撰写毕业论文一学期(半年)。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简介
参见下表:
表一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简介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结构抗震理论
|
抗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大型抗震结构的动力模型试验、特种结构的抗震理论与试验分析
|
工程结构减震
控 制
|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的基础隔震、消能减震和其它被动控制,结构地震响应的主动、半主动控制的新装置、算法、机理研究
|
智能材料及结构
振动智能控制
|
电 / 磁流变液、压电元件、形状记忆合金等材料所组成的智能
阻尼装置的滞变特性及其在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
|
工程结构动力
可靠性
|
传统工程结构及有控结构中常用的典型控制元件的失效模式的
分析,概率统计与失效指标试验
|
地质灾害及
防 治
|
利用GPS等定位测试技术,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
遥感监测,并为边坡、深基坑等的支护结构进行识别与诊断
|
生命线工程抗震
|
城市地下管网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震害模拟
试验及预测,生命线系统的抗震可靠性等相关的抗震理论
|
结构损伤诊断
及健康监测
|
利用结构静力、动力测试技术,进行建筑结构、桥梁和特种结
构在遭受地震、风振、冲击、火灾及疲劳荷载后的损伤识别与
定位,判断在役结构的残余强度和寿命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结合集体培养。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要全面关心关心研究生的培养,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生并重,注意研究生的培养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中培养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在学校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研究机构、工厂或企业进行。
五、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参见相关规定。
六、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取得规定学分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阅读文献、收集资料、调研、确定论文题目,写出书面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内提交导师,通过院(系)组织的开题答辩后,方可进入科学研究及论文阶段。具体参见相关规定。
七、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教学(科研)、学术活动,导师应鼓励研究生自觉、主动性开展,为其创造环境。
八、科学研究及论文
科学研究及论文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原则上按开题报告中设计的方案进行,科学研究及论文工作的实际时间不少于10个月,在此期间,研究生应在院(系)、学科会议上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生部不定期的组织考核。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同意,方可按有关规定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