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作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前景。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这对我们进一步正确、科学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忠实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同时,作为一个相当完备的、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前景。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观点、文化观点和群众观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丰富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又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明确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任何阶级和政党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积累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在强调生产力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马恩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把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个政权存在的合理性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准。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利用政治权力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更是把提高生产力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的首要任务。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页)1920年,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说明只有实现电气化,提高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提供物质保证;并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断。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明确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变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指出:“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从根本上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权威性作用。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认为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确立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判断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是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落后的生产力;并阐明了先进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和代表着先进的上层建筑和先进的生产关系,对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了科学的、独到的论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页)发展的关键是用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的贡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并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上的重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恩格斯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文化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功能和根本价值指向——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列宁的文化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文化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文化,以用来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特别指明了无产阶级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文化,其先进性的理论基础和最根本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列宁强调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毛泽东历来重视文化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其文化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的新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同样注重强调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治、经济的作用以及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毛泽东也作了开拓性的探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关于文化的思想集中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文化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上的重大功能,提出要发展先进文化的观点。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这种先进文化首先是具有科学性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灵魂的文化;其次是具有时代特色、开放性和创新特点,是与当代世界文明相适应、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文化;再次,这种先进文化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此,江泽民同志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4页)同时,强调了这种先进文化对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功能,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理论观点,并作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强调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一切社会运动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征和宗旨是在运动的任何阶段上都应该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同上书,第285页)列宁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确立为俄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强调党应该代表群众的利益,指出:“党的任务就是维护工人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列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推翻俄国专制的社会制度,既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也是为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利益的观点;俄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依靠并领导他们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
根源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毛泽东特别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最终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邓小平特别注重把为人民谋利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人民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正是从为人民谋利益的立场出发,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的标准。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同时,江泽民特别强调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性;强调在现阶段,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本质要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同上书,第322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就是制定路线方针和具体政策,通过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上书,第505页)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内在联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立足于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创立的新的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并深刻回答了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首先表现在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要求,提出要以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个代表”的第一条就是阐明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先进性。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视角,考察和分析生产力的先进性,并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先进性、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页)“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最终落实在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之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8日)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历史过程,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曾指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一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作了更为科学的论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创造性继承和发挥,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同上书,第180页)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高度论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说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既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是一种具有历史长过程的现实的社会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现实的要求;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和理想,演化为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发展历史,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视野。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同上书,第170页)这一论断,对于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成分,总体劳动的内涵都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劳动和劳动价值,应该有新的认识和理论阐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只要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切劳动,只要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的源泉,都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突出表现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首先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江泽民同志还全面论述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探索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同上书,第71页)同时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要把按劳分配、劳动所得,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同上书,第685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作为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若干个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目标,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论断。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思路,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途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质,做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的理论阐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上书,第176页)“我们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227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强调了党的阶级先锋队性质,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先进性同时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其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自身利益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目标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扩大了党所代表的人民的广泛性。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社会活动方式出现的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党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后,如何既保持其群众性,又保持其工人阶级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难题;既防止了党的性质的蜕变,又适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取得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群众的理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对党提出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而这一切的落脚点就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立党为公,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在执政条件下,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廉洁奉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手中的权力。我们的干部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绝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同上书,第322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为一个整体,并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实现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前景
列宁曾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矛盾不断转化的运动中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树立了典范。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继承前人,也必将启迪来者。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首先是理论上不能停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必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新的理论给实践以指导。“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页)理论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进一步发现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范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