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庄福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本文从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四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历程得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历史,是坚持实践标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历史,也是形成优良传统与作风的历史。而江泽民的《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央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武装全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三个代表”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深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人领会这一决定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活力、深入理解“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来是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从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肩负着总结历史经验、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更加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早在1989年5月,邓小平就说过: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他认为不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不能要求他们为解决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世纪之交近两年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就马克思主义观问题提出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①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援引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多篇序言和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论述,说明他们对《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应教条式地对待它们;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工人运动的新实践不断作出新的判断和理论解释。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②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③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从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坚持把这一真谛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特别是坚持当代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抱着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深学透,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用好用活。”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对于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于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尤其离不开历史的分析,即离不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十月革命到解体的70多年的历史,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以来40多年的历史,也离不开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迄今360年的历史,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150多年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检验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前人、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论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可见,深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贯彻执行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上述论断,清晰地反映了江泽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思路,阐明了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根据、基本要求和方法。这说明,党中央这一重要决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依据,是把握时代特点、梳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进一步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武装全党的一大创举。
一百五十年理论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将150多年的历史作一个粗线条的勾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奠基时期,也就是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叶这一段时期,大概50年。这个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和战斗的50年,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的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50年当中,做了很多事情,写了很多著作,参加了很多活动,归结起来,基本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展开的。19世纪在全世界还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如果说还有其它的社会制度,那就是落后于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那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了。
马克思、恩格斯从写出《共产党宣言》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任务定为批判资本主义。他们的所有任务都是围绕着这个事业展开的。当然他的著作里面也谈到未来,谈到社会主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非常谨慎,他们尊重实践,认为对未来的东西设想得越具体、越详尽,那就必然陷入空想。他们不愿意预言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那是后代的事情,他们脚踏实地的事情是和资本主义作斗争,是向资本主义挑战。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他们随后投人的1848年欧洲革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宣言》第一次以透彻鲜明的理论洞察力与剖析力揭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他们以解放思想、敢于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向不可一世的资本主义挑战,在全世界树起了一面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的鲜明的旗帜。同时,他们又以科学的历史的态度肯定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发展上的历史功绩与历史作用,在革命实践中清醒地提出要破除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欧洲革命的失败视为难得的“财富”。他们的总结、反思与研究,都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无产阶级的估计而不断深化的。于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出现了马克思在贫病交加与政治迫害的情况下,以“入地狱”的精神研究经济学、撰写《资本论》的动人事例;出现了恩格斯以惊人毅力学习战争、学习军事、收集大量史料文献、为军事理论宝库提供了当时许多“军事权威”与“军事评论家”都望尘莫及的珍贵成果;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要论断,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在这里通过长期研究,不仅把社会形态更替提到了规律性高度,而且对他关于1848年革命的看法也作了重要的补充、深化和纠正。
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推进的。经过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积累和酝酿,70年代初欧洲又迎来了社会革命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面对巴黎公社这一工人阶级的历史创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崇高的评价。他们在充分肯定公社作用的许多创新性经验的同时,十分冷静和审慎地对待公社的一切,要求人们不要把它的经验神圣化,不要认为它烧毁的每一栋房子、枪决的每一个人质都是毫无差错的;要求对待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既要看到它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它的偶然性,认为革命胜利的时机、进程和各项细节是不可能预计的,否定这些不可预见的偶然性就会使历史蒙上神秘色彩,把唯物史观降低到唯心史观的水平。马克思主义经过历史变迁和经验总结以后,在1848年认识的基础上发生了飞跃和创新,标志着他的创始人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熟与老练。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科学分析,预言公社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告诫人们对公社不要作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特别需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总是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相依相伴的。他们为了坚持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理论,防止把《宣言》的思想凝固化,从1872年到1893年为《宣言》的各种文版写了七篇序言,强调要从历史条件的变化出发对其中原理进行解释和运用;对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股份公司与工人合作工厂的出现,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某些“新的精神”和“商业道德”的产生,从议会讲坛到普选权的出现等等,特别促使生活在19世纪末的恩格斯去检讨过去,瞻望未来,进一步思考何以1848年的突然袭击与1871年送上来的胜利都以无成果而告终,进一步思考下一世纪应当如何确定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方法新策略。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与时俱进的一生,是理论常新的一生,不论他们的自然年龄和生理状况如何,他们始终是“老当益壮”、“青春常在”的。
第二个时期,20世纪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也可以说20世纪初叶,这是列宁活动的时期,是地球上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时期,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的实际。这一阶段主要的代表是列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如果说前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是围绕如何对待资本主义而展开的,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如何对待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在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革命前列宁的贡献是分析了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不平衡。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上就产生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在薄弱环节取得突破,首先取得胜利,而不是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这就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先前的论断。这当然要有勇气,而且要有科学的论据。列宁的新的革命理论,就是在分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没有这一条,俄国革命就不能成功。列宁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他划时代的历史功绩,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革命后列宁的又一个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像邓小平讲的,列宁的思路非常灵活,用中国话来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这一点,列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经济政策,实现经济政策上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列宁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曾经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消灭商品生产、消灭货币、消灭自由交换、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切,对社会的生产实行全面的计划、监督和管理,对农民生产的粮食实行余粮收集制。但是结果行不通,出现了普遍的饥荒,国家陷于极端贫困和匮乏中。针对当时俄国所处的国内外的状况,列宁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了商品生产、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等等。这一切就为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
列宁就做了这么两件事,两个伟大的贡献,把社会主义制度推向了健康的发展大道。但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活了7年,1917年12月俄国革命胜利,1924年列宁就去世了。7年当中,列宁生病在床、不能够以全部精力来处理政事,占了将近3年的时间。列宁的命运可以说革命未捷身先死,他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就病倒去世了,时间太短太短了。然而,列宁的功绩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是彪炳史册的,说明列宁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善于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新的革命理论与建设理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社会主义。
第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叶,大概30多年时间。
这个时期社会主义从一到多,最初只有一个国家——苏联,尔后发展为东欧和亚洲的一片,在历史上曾经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成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种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相较量。社会主义成了许多国家追求的时髦。
在这里要谈到作为列宁的继承人斯大林的历史功绩,他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社会主义的红旗不倒,而且影响不断扩大。斯大林也有政治上的错误,比如说肃反扩大化,国内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民主生活的凝固化与僵化,个人迷信十分严重。从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开始,社会主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戈尔巴乔夫终于以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帜和所谓的新思维,肆无忌惮地反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使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毁于一旦,顷刻瓦解。
在这段历史时期,我们中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段时期集中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一点是同王明顽固坚持苏联模式,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完全背道而驰的。王明认为中国革命应首先攻占大城市,搞中心城市起义,依靠纯粹的产业工人来进行革命。而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相反的论断,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在中心城市发展,那里是反动统治最强大的地方,革命力量没有办法发展。中国的人民大众在农村而不在少数的中心城市的工厂里。我们建党也好、建军也好,都要把基点放在农村根据地上。所以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了创造性发挥,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这是毛泽东用了几十年时间通过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个与时俱进的表现。
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上。中国这样一个生产落后,农民像汪洋大海似的包围着我们的国度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过的一个难题。中国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加工订货到包产包销,从各种民营到最后公私合营,采取了各种形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也是如此,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从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实行农业社会化的过渡。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我们后来回过头来看,改造的速度有些地方快了点,改造的方法有些生硬一点,简单化一点,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健康的。这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那么这一段中心问题是什么呢?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和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结合上下功夫没有,功夫下得深不深,功夫下得有没有成果。中国由于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这两个历史性的胜利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胜利。所以,第三个时期考验了马克思主义者能否遵循它的基本理论,能否适合具体国情,能否把两者结合好。结合得好,社会主义革命就能取得胜利;结合得不好,社会主义革命甚至在胜利的情况下也会重新失败。
第四个时期,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伟大创新的时期。曲折发展表现在哪里?一个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我们上面分析的后果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了,原因并不是这个时期种下的,而是在上一个历史时期就种下的,是这个时期必尝的苦果。苏联人民尝到了这个苦果,尝受到了解体的痛苦。
另一个曲折就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原因也并非是在这一时期全部种下的,而是中国建国以后长期执行了一条“左”的路线所造成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之久,形成了历史的部分倒退。这个时期的曲折充分证明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并不是直线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也有大的曲折,大的倒退。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没有清醒的头脑。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居安思危,要研究“三大规律”,包括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共产党在执政情况下并不是不会丧失政权的,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也可能得而复失。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来研究这“三大规律”,避免历史走曲折的道路,特别是避免历史走特大的曲折道路。要尽力保证人民少受损失,党少受损失,国家少受损失。
这段历史时期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历史上所实现的功绩,即拨乱反正,思想路线领先。革命者不用怕拨乱反正,既然有曲折就有乱,既然有乱就要拨乱。人类发展既然有曲折,我们就不要忌讳这个曲折,就要面对这个曲折。邓小平敢于拨乱反正。只有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才能使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关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解决这条思想路线,其它一切改革、一切拨乱反正都无从谈起。他首先反对“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标准,从实质上反对凝固化、僵化。邓小平的英明就在于抓住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这个时期,基本内容是两次曲折和随后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创新不仅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振兴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前途,也使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历史的梳理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实是一部有鲜明特色、使人深受启迪、使世界改变面貌的历史。而且,这段历史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把人类为实现美好未来而作出的贡献与业绩继续延伸下去,纳人自己的史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永无止境、有无限发展远景的历史科学。
首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发展的动力来自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能永远倾听实践的呼声,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永不衰竭的旺盛生命力,这是它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学习这部历史,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这种理论品质,学习许多杰出代表从不教条、从不僵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为自己的时代贡献出理论精品的光辉典范。正如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能不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研究创建社会主义就不能不学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不学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这些划时代的理论不愧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丰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脉相承而又各有创新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也为我们作出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其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始终围绕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围绕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而展开的历史。从19世纪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开始,到21世纪100年间两种社会制度的生死较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交锋,使马克思主义在曲折的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跨入21世纪。不论新世纪的新形势如何变化,世界上依然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解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取得主动、取得发展、取得优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试金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考验。为此,马克思主义既要研究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理论,把它们坚持和继承下来,不要割断历史的联系,不要否定过去的一切,同时又要密切注视与研究新世纪的一切变化,重新学习,不断总结,采取相对应的方针方略,从而推进新世纪的历史进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经验,把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仍然是我们在新世纪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则。
其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坚持实践标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和优秀人物从来不讳言自己的错误,而是公开检讨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检讨他们对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估计;执掌政权的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也多次就工作中的失误做公开检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革命、把人类解放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胸怀坦荡、心如日月,为了真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在革命年月,有忍辱负重,背负恶名而默默死去的;有胜利在望、自身却死亡在即、甘愿为新中国绣红旗而慷慨就义的;在和平年代,有身居闹市而一尘不染的;在艰苦条件下有奋斗终身而无怨无悔的;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真诚对待事业、对待未来、对待真理的事例,为我们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指导意义。
其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它杰出的历史人物、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从十月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解放全中国等等)和发人深省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一部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19世纪的巴黎公社把自己的工作人员定位为“人民的公仆”,这是130年前第一次拨正了政府官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阐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的基本理论;20世纪初列宁要求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去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进一步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从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的子弟兵开始,到革命队伍中普遍树立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都是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当历史跨人新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建党8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为此,他精辟地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要重新学习这段历史中所蕴藏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经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注入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注:
①②③④⑤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50页、75页、166页、73页、152页、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