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现将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择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绝大多数学者赞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但雷国珍教授认为,毛泽东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第一人,李大钊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新主张。汪青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涵义,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许全兴教授主张把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
李海荣教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目的。此外,还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从历史层面进行了梳理。
二、关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研究
理论界普遍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周由强博士从历史的维度系统阐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他指出,毛泽东最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大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向新阶段,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集中的代表。
罗恢远副教授、刘歌德教授认为,毛泽东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同志正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刘新华研究员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创造;在于它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解决了新的历史课题;在于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的时期、新的实践的指导思想。
三、关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
1.要始终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叶险明教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始终纠缠着我们:“或是撇开中国的实际和当代重大社会历史问题来教条主义式地谈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是撇开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来经验主义式地谈论中国的实际和当代重大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同这两种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
尹保云教授认为,以往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泛滥,主要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历史视野,对中国的发展阶段没有正确的估计,从而导致中国化定位的偏差。他强调要解决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与分歧,必须走向“现代化”。
2.坚持走创新之路。理论界普遍认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高伯文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征,成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第三,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余慧芬、周红英认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生动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的发展史。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共同规律及经验教训的研究
1.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阶段的划分,存在三种看法。一是以“实践主题的转换与解答”为标准。陆剑杰教授据此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以“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题;第二阶段以“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主题;第三阶段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二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突出成果”为标准。毛泽东思想是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是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阶段。三是以“时间演进”为标准。张步仁教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阶段。1921年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是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遵义会议后,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阶段。
2.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相联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总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杨胜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四个方面: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既要继承前人,又要不断探索创新;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龚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