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正式成立于1964年的汉语言文学系,1993年更名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2002年执行学院建制,成为兼有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的文科学院。学院现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学与新闻传播研究所、民俗学研究室,有四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广告学),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民俗学博士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四十多年来,本着培育英才、奉献社会、服务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学院教师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为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新闻媒体、宣传企划、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骨干70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500余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900多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00多人。
新世纪以来,学院引进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以资深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教研并重、德业双馨的教学团队。目前学院教职工60多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讲师18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2002—2010年,学院教师获得北京市、国家民委及学校科研、教学奖共43项。“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承担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以及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等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北京市及学校教学改革、学术研究项目近50项。
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主要学科有: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等。著名语言学家闻宥教授曾在此执教。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裴斐教授。学术薪火,代有传人,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学传统。近年来,本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确保质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守正创新”的原则,学院构建了学科建设的点面阵势,形成了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为学科龙头,协调发展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的局面,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学院所属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办学与治学传统。1986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开始,语言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专业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的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共同申报并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标志着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在汉唐文学、唐宋诗学、明清小说等研究领域,显示出了较强的学术实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女性文学、现代报刊与文学关系、中国新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此外,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的汉语方言、汉语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学,以及文艺学二级学科的西方宗教美学、现当代文艺流派、当代影视美学等研究领域,也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2010年,本学科相继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现代传媒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是中央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校之初,很多著名学者就致力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资料。20世纪80年代后,又有杨成志、马学良、陶立璠等专家直接参与了学科重建工作。2000年获得民俗学硕士学位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的民俗学博士点作为全国三个同类博士点之一,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业绩;形成了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文化创意研究。
学院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始建于1984年,2000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点,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中国新闻史学界具有领先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目前,在巩固既有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并着力发挥中央民族大学的文化资源优势,与国家政策研究、业界发展大势以及学界理论探索携手并进,逐步拓展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新领域,已成功举办两届“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