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研究
课程编号:302205
开课单位:中医系温病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吕文亮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40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自编《温病学说研究》辅导资料
《中医外感热病学》,吴银根、沈庆法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
《温疫论评注》,浙江省中医研究所,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温病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彭胜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温病纵横》,赵绍琴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清•叶天士《温热论》
清•吴瑭《温病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
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温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病学为中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及临床辨治内容,其中涵盖现代临床中传染病、流行病及部分感染病的内容极具中医特色,为其它中医课程无法取代。面向21世纪的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应该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信息。因此,研究生学习《温病学说研究》的有关温病原著及研究进展内容,对其正确认识《温病学》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化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从中捕捉科技信息,培养科学研究思路,领悟古代著名温病学家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并能学以致用,为临床、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1.参加学习的研究生除掌握教师讲授内容,参加考试外,应阅读教学大纲指定的参考文献,进一步了解本门课程进展情况,并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掌握温病经典著作《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疫论》、《湿热病篙》的学术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3.熟悉温病理论、临床及治法方药研究的相关内容。
4.熟悉温病学术流派,了解各流派中著名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
5.熟悉温病实验研究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温病学说研究
第一篇温病原著研究
第一章 叶桂《温热论》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研究 (6学时)
介绍《温热论》版本及主要注释者的观点、重点条文。通过原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的论述。了解叶氏学术观点对后世温病学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把握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涵。背诵原文15条。
第二章薜生白《湿热病篇》 (5学时)
指导学生研读《湿热病篇》重点条文,介绍《湿热病篙》各版本及主要注释者的观点,湿热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病机变化规律及湿热病正局、变局两类临床表现,薜生白治湿四法及其独到的用药特点。背诵原文1,2,3,8,9,10,13条内容。
第三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 (5学时)
介绍《温病条辨》的学术特点,成书背景和体例,以及主要条文和评释者的观点,掌握吴氏《温病条辨》中关于温病传变,三焦辨证及各种温病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论述,了解吴鞠通在温病治疗、方药学的贡献,了解其对后世温病学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的价值。背诵原文10条。
第四章 吴又可《温疫论》与温疫学说 (4学时)
介绍《温疫论》的学术特点,掌握吴氏有关温疫病因的观点和温疫治疗特色,了解温疫学说在温病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防治传染病中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温病学术流派 (2学时)
介绍通俗伤寒派、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各自特点及学术上的联系。
第二篇温病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 伏气温病学说 (2学时)
介绍伏气温病学说的形成、代表性观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第二章 新感温病学说 (2学时)
介绍新感温病学说的形成、代表性观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第三章 毒邪学说 (2学时)
介绍毒邪的主要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第四章 四时温病与气象医学 自学材料
介绍气象医学与四时温病的关系,介绍其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
第五章 温病治法及方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祛湿清热法 (2学时)
介绍祛湿清热法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攻下法 (2学时)
介绍攻下法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 养阴法 (2学时)
介绍养阴法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节 清营凉血法 (2学时)
介绍清营凉血法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节 温病临床新药,新剂型应用概况 (2学时)
第三篇 温病实验研究 (2学时)
介绍温病实验研究概况、温病常见动物模型制作、治法机理研究